玉:石之美者,人之美者
标签: 文化文明

石头名着与玉之CP
《水浒传》的故事,缘起伏魔殿内大青石板被掀开、释放了天罡地煞星;《西游记》缘起仙石中蹦出灵猴;《红楼梦》缘起青埂峰下遗石入世一游……中国古代四大名着,竟然有三本的故事,都从“石头”开始。


中国人对石头的特殊感情,或许应该追溯到起源神话——上古之时,天柱倾塌,女娲炼石补天,拯救苍生。《红楼梦》的故事讲述者正是女娲遗留的补天石,所以原名《石头记》。但在整部小说中,比起“石”,还是“玉”的存在感更高:补天石入世,幻化的模样是一块“通灵宝玉”,它跟随的男主角也名叫“宝玉”。
玉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石之美者”——它不是某一种或某一类石头,而是中国人对美丽石头的统称,或者说是“中国宝石”。女娲补天石身具五彩光华,说是“玉”的确也不为过。
玉字甲骨文作(1),是玉串之形,有时简化为(2),或竖画上下不出头,作(3)。周晚期金文作(4),与小篆已无甚差别。篆书玉(5)与王字(6)形似,区别在于玉字三横等距,而王字上两横间距更近。今天“玉”和“王”则用加点的方式来区分,这种做法也很古老,比如战国楚简上,玉字写作(7)或(8),那时加点的数量和位置尚未固定;汉隶则往往把点加在中间横之上,如《石门颂》作(9)。但当玉字作偏旁出现时,往往还是写成不带点的“王”,称“玉字旁”或“斜玉旁”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