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哟,你的照片怎么有声音!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7期 作者: 远阳 

标签: 自然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   

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张照片,一只大肥蛙趴在水中央,奋力鼓起鸣囊,身边水面被振起规则的网状波纹——看着照片,仿佛就听到了蛙鸣,这简直就是一张有声音的照片!后来查资料,我得知这是“花狭口蛙”。狭口蛙属于姬蛙科,顾名思义,本科成员都是小个子,花狭口蛙却是“家族”中的巨无霸,成体有成年人手掌那么大。但这么庞大的身躯,却配上小脑袋、小嘴,看起来就更滑稽了。

我第一次遇到花狭口蛙,是在西双版纳的野象谷。当时晚上一个人出来溜达,心里有点儿害怕,因为这地方常有野象出来伤人。我一路都很小心,神经紧绷。突然,就在很近的地方(3米开外)传来“哞哞”的叫声,好似牛鸣,声音非常响亮而且低沉,吓得我差点窜到树上去。等冷静下来,我发现四周并没有什么大动静,这声音是从溪流经过的桥洞式管道里传来的。我壮着胆子走过去,拿手电一照,居然是我向往已久的花狭口蛙!原来它的叫声是这样的啊!后来才知道,花狭口蛙就是喜欢钻进管道、排水口这类有拢音效果的地方,好让歌声变得更响。经常有人听到巨大的叫声却找不到它,就以为声音是从地下传来的,所以花狭口蛙也被当地老乡称作“地牛”。那次,因为花狭口蛙一直躲在管道的最里面,几乎没办法拍摄,只好放弃了。

前不久,我去广西山里拍摄。白天大雨下了一整天,吃过晚饭雨才停。我刚一出门,就听到村边传来阵阵“牛鸣”——没错,是花狭口蛙的叫声,而且是一大群集体大合唱呢!走到村口,已经感觉到震耳欲聋。靠近后发现“剧场”是个雨水临时积成的大水洼,水很浑浊,水里散落着竹枝竹叶,还有很多粗大的竹筒横在水中间。我把相机斜挎在背后,把手电叼在嘴里,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溜溜的竹筒,这样就可以近距离观察花狭口蛙了。这些正在拼命鼓气的“大包子”,一点儿都不怕我,也不怕灯光,这就好办了!我终于可以拍摄多年前看到的那种“有声”照片了。我刚趴好开始对焦,突然伴随着一阵蛙声,我身下的竹筒也跟着震动起来——这声波也太强大了!

水面杂物太多,“震波”被阻挡,很难扩散开来。
为抓住最佳拍摄时机,需要长时间蹲守,只好整个人趴在烂泥里。
强大的音波共振会让水面溅起一层水花,可以用高速快门记录下来。

通过几次试拍,我发现每只蛙的“震波”并不一样。体型越大的蛙震动效果越明显。当然,也和水面环境有关系:水面没杂物的空旷位置,也会被最强壮的蛙占领,这样它们的“震波”畅通无阻,会被传送得更远。拍摄时机非常重要,蛙刚开始鸣叫的瞬间,鸣囊会鼓到最大。但这时候“震波”还没有完全扩散开,拍出来“音效”就不够好。鸣囊鼓到极限之后、开始收缩的时候,才是最佳拍摄时机。

责任编辑 / 唐志远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