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展翅侠”勇斗“镜头怪”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6期 作者: 远阳 

标签: 自然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   

今天我们要讲的是,“蟋螽”的拍摄。蟋螽?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懵?到底是蟋蟀还是螽斯?其实我在电脑里敲这个名字的时候,也是先分别打出蟋蟀、螽斯两个词,再删字,因为输入法也懵了。蟋螽这种昆虫,长得确实像蟋蟀和螽斯的混合体:身体像蟋蟀一样强壮结实,行动也非常灵活敏捷;同时又拥有螽斯般的宽大翅膀,还有超级长的丝状触角。虽然蟋螽兼备了蟋蟀和螽斯的外貌优点,但它可不会通过摩擦翅膀来演奏乐曲,因为雄性蟋螽根本就没有发音器。想要吸引雌性注意,雄性会用后腿敲击物体——它们是打击乐高手。

闪光灯若从蟋螽正面打光,翅面会造成强烈反光,翅脉细节就看不清了。

蟋螽种类很多,大小不一,中国南北都有分布。尽管数量并不算少,但它们多在夜晚活动,而且前面说过蟋螽行动迅捷,触角超长(感知敏锐),这些特点都让近距离拍摄非常困难。稍有风吹草动,它们就会摆动触角来侦测、定位“险情”。如果继续靠近,蟋螽就会顺着枝条,飞快地爬到很高的地方去。若没有高处可爬,它干脆连飞带蹦瞬间“蒸发”。

如此胆小敏感的,通常都是小型种类,大型种类则要厉害得多。前不久,我就在广西的山林里遇到一只“拦路虎”。这是一只刚羽化不久的大型蟋螽,差不多有手掌那么长!我发现它的时候,这家伙正在路中央发呆。因为它趴在被汽车压过的烂泥路上,所以我并没打算拍摄。然而走过去之后,恻隐之心顿起,担心它会有危险。于是我又返回来,用一根树枝想要把它赶到路边去。谁知道树枝刚伸过去,这家伙居然像孔雀开屏一样打开了翅膀——这是明显的警戒姿势,想吓唬我。说实话,第一次见这阵势我还真有点儿害怕,毕竟这家伙快如闪电,它要飞扑上来,用满是尖刺的大腿抱住我,再用锋利的大牙来上一口,我可受不了。

夜晚的林子里特别容易见到正在蜕皮的蟋螽。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的触须太长了,光把触须从旧壳里拔出来,就得花上好长时间吧。

我不由自主往后退了几步,它高举的翅膀这才往下降了一点。既然你这么霸道,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。这次,我举着相机凑过来。在蟋螽眼里,上回来犯的小树枝已被吓退,这回的侵略者换作黑黝黝的“镜头怪”。它竟然变得更兴奋了,把翅膀抬得更高,还做出向前扑咬的动作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