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野犬 团结才是王道

等级分明有纪律
人们印象中,“狼群”是食肉动物群体协作的典范。但实际上,野生狼的典型群体,大都是成双成对或“父母+子女”的小家庭。那些多达二三十只的大规模“狼群”,只是它们在冬季食物匮乏、被迫捕猎大型猎物时临时组建的。真正长期生活在大群同伴当中的,还要说是非洲野犬。
非洲野犬虽然名字里带“犬”,但分类学上跟犬属的狗(也就是狼)关系不大,而自成一个非洲野犬属。它们的臼齿是犬科动物中最大的,脚趾也比狼少了一个。最明显的识别特征,是它们花里胡哨的毛色:从头顶到尾巴根儿,都由黑白黄三色驳杂“乱凑”,好似不小心打翻的调色盘,因此又俗称“三色犬”。
与“核心家庭”为主的狼群不同,非洲野犬虽然也有“父母+子女”的小群,但10~20只或更多的大群更为常见。而且在非洲野犬的群体里,成年野犬往往不止一对,也不一定都有血缘关系。
野犬群通常由一雄一雌作为首领,动物学家称为α雄性和α雌性(这点倒是和狼群类似)。每次捕猎或其他活动时,通常由它们作出决定。不过群体内的等级也不是一成不变,随着年龄增长,α雄性体力慢慢下降,这时它可能会受到挑战,失去地位。相较看来,α雌性的地位更加牢固,而身居次位的雌性则可能因争斗而“掉名次”。
责任编辑 / 何长欢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