罂粟 常留遗恨作夏花
标签: 草木庄园
草木ID卡
罂粟,又名莺粟、米囊花,民间称作大烟花,原产南欧,如今我国部分植物园及科研机构有栽培。罂粟为一年生草本,叶互生,长卵形,边缘具不规则波状锯齿;花单生于枝顶,通常珊瑚红色或淡紫色,栽培观赏者也有白色、粉红色、红色、紫色、杂色等,花瓣4枚,雄蕊多数,雌蕊为盘状;蒴果球形,种子黑色或深灰色。罂粟可用于制药,也可栽培用作观赏,种子可食用或榨油。

一畦药苗作美餐
已过花甲之年的苏辙,隐居于颍川(位于今河南省中部),自号“颍滨翁”。几度宦海浮沉,加之家兄苏轼过世时竟未能终见一面,苏辙心灰意懒,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:口中滋味寡淡,食素难于下咽,食肉又积食难消。为难之际,本地农夫为他送了些种子来。这些细如小米的种子,春日播下,新叶嫩苗可作为春菜,煮作菜羹,口感滑嫩;秋日新收的种子,又可研磨为末,调为乳汁状,加蜜水为粥。苏辙大赞此物滋味鲜美,且有养胃理肺之效。农夫欣欣然告诉苏辙:“此物乃罂粟也,可代粟米为食。”
罂粟之名苏辙虽有耳闻,只依稀记得此物可以入药,却未曾想竟是美食。再想到若是苏轼在世,知此美味,定然欣喜,这又勾起了思念哀伤。于是苏辙写了一首《种药苗》诗,讲自己种植罂粟的种种妙处,更述说了身在颍川三年以来的感悟。“饮之一杯,失笑欣然。我来颍川,如游庐山。”明明落拓老病,只因得了种罂粟、食罂粟的妙法,竟成了他闭门隐居的晚年里,颇值得夸耀的欣喜。


人间此味知不知
其实罂粟之名,原本就来自其可食的种子。李时珍言道:“其实如罂子,其米如粟。”所谓“罂子”,就是小口的瓮罐,罂粟果实如罐,种子形如粟米,又可食用,由此得名。又因种子颗粒较粟米更小,所以又名“莺粟”(古人常用体型小的动物,在植物命名中来指代小,比如鼠、莺、雀)。另一个别名“米囊花”,则更容易理解了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《米囊花》,就以此意戏咏:“东皇羽卫无供给,探借春风十日粮。”东皇(掌管春天的神只)麾下军队缺粮,米囊花的“米囊”可以提供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