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风 关节长“石头”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4期 作者: 晓风 

标签: 博物广知   

在人类历史上,很早就有痛风的记载。古人曾把它当成“富贵病”,有一定财富地位才有资格疼。可到了今天,痛风怎么变得亲民起来,人人可“得”了呢?
痛风患者关节液中的尿酸结晶(放大约1000倍)。图中蓝色和黄色针状物,都是尿酸结晶,只是方向不同。

病出个“高大上”

话说有人晚上正睡觉,突然感觉大脚趾头的“基层”关节处火辣辣一阵剧痛。疼痛可能过会儿就消失,可痛处的皮肤看起来却有些红肿——所以肯定不是做梦。若一晚上也就算了,但接连数日晚上发作,甚至持续好几星期,可就折磨人了。这种症状,就是传说中的“痛风”。

中国古人称其为痛风,是形容这种疼痛来得快,去得也快,像一阵风。四千多年前,古埃及时就有这种疾病的最早记录。到了古希腊时代,名医希波克拉底首先发现了规律:患者大都是生活优越的贵族,普通平民很少会得。由此痛风被视为“高大上”的病症:说自己得了痛风,好像就有点儿高人一等的优越感,并且相传还有“不会中风(脑血栓或脑溢血)瘫痪”的好处。后来古希腊人还专门设立了一位“痛风女神”,她偏爱杰出人物,只让看得上的精英“享受”这种“神的疾病”。

西方人形容痛风的病痛,就像是“被魔鬼咬住了脚”。

得痛风虽然有了面子,但毕竟是疼痛难忍,患者常将其形容为“被魔鬼咬住了脚”。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,从路易十四、牛顿、达尔文到元世祖忽必烈,都曾饱受痛风的折磨。痛风女神的福利,终归还是不要的好,人们对此病也没少探索。早在公元3世纪,罗马医师盖伦就发现痛风部位有石质沉积,经过分析,他认为是由关节处的“恶毒液体”引起。这已经相当接近真相,然而直到最近的两百年,人们才弄明白痛风的具体病因。

骨节生“针”

如今我们知道,人体内含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,不仅能用来合成遗传物质,还在调节代谢中起作用。体内的嘌呤,一部分由自身生产,一部分从食物中获取。嘌呤的代谢,是先转化成尿酸,经血液循环运达肾脏,再随尿液排出。

责任编辑 / 矫天扬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