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聪目明,眉眼传情:汉字中的五官(上)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4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上期说文解字的“耳朵旁(阝)”,虽似耳,实非耳。那么汉字中真正的耳朵又如何?本期开始讲述五官的故事。所谓五官,除耳、目、口、鼻之外,第五个有身、心、眉、喉、手等不同说法,莫衷一是。我们就从排在前面的耳朵、眼睛说起。
“耳”的甲骨文就是人耳朵的简笔画。先贤老子名李耳,字聃,很多人认为这名字就是根据他耳朵的特征取的。福建泉州清源山“老君岩”是一尊宋代老子石像,耳垂雕刻得十分饱满,垂至肩头。

耳大有福?

有一种说法:孔子名“丘”,是因为其头顶凹凸如山丘,而同为先秦圣贤的老子,名为“李耳”,则是因为他耳朵大。耳字,商代甲骨文就是人耳朵的简笔画,如 ,金文作,战国时演变为 ,小篆则定为 ,渐渐变为如今模样。

李耳字“聃(dān)”,这个字指的就是大耳垂。同音字“耽”也是大耳垂之意,耳垂大得垂到了肩膀上,由此引申出承受之义,后也表示沉迷。表示耳垂的还有耴(yì)字,这个字的小篆 就有点象形的意思了。在其左侧加“车”,则为“辄(zhé)”,表示古代车箱左右外翻的部分——形似耳朵,也名“车耳”。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孙子公孙辄,便以“子耳”为字。

民间相面术,认为耳大是福相,喻示富贵长寿。有一种解释是,因为外耳一生都会生长,长寿的人自然耳大,民间传言是倒置了因果关系。着名的大耳朵历史人物,当属刘备,《三国志》记载他“顾自见其耳”,即耳朵大到自己可以看见,这肯定是夸张之辞了。到了《三国演义》,刘备就总是被对手骂作“大耳贼”。

《山海经》里写了一个“聂耳国”,那里“为人两手聂其耳”,人人耳朵大到要用手握着才能行走。此处聂字当为“摄”之义。至于聂字本身,其实是“耳”的叠加,小篆作,繁体楷书作聂,所以说国歌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作曲者聂耳,名字算下来有四只耳朵。这个字本义是指附耳私语、交头接耳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