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足类 演化三部曲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4期 作者: 江泓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拥有各种“进化逆天”特征的头足类,其实是个寒武纪就已出现的“老炮儿”。五亿年来,它们历经多次涅盘重生,始终是海洋里的一方强劲势力。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,它们的形象并不是“柔软无骨”,而是身披硬壳。
外形各异的菊石化石

序幕:叛逆,从寒武纪开始

虽然同属软体动物门,但乌贼、章鱼等头足纲成员,与那些裹足于泥沙或礁岩上的螺、贝们行为迥异,拥有超乎寻常的运动能力,堪称软体动物中的异类。

古生物学家认为,头足纲与腹足纲(螺)有共同祖先:寒武纪时的“单板纲”成员。单板纲是一类原始的软体动物,外壳有点像单片贝壳,能在海底缓慢爬行。在轰轰烈烈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,单板纲动物也不甘落后。一些成员长出了早期的触手,外壳形状更加复杂并且充入气体,以使外壳处于身体上方,便于触手运动。这些气体所提供的浮力,最终将让它们在水中“飞起来”。正是这些“想飞”的单板纲动物,演化成了后来的头足类。

已知最早的真正头足类动物,是约5亿年前的“短棒角石”。它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北方,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个长约2厘米、形状像个小“牛角”的外壳。短棒角石依然只能在海底爬行,但外壳内部已经有了头足类的标志——分层隔壁和体管结构。

在整个寒武纪,有130多种头足类动物留下了化石,但大部分都在寒武纪末期的三次灭绝事件中消失。只有丽斯木角石目的几个种进入了接下来的奥陶纪,它们也成为后来所有头足类动物的共同祖先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