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地图

清康熙时期《黄河图》局部。此图绘制了黄河从陕西省潼关到入海口的两岸形势。全图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,并对城镇、古迹进行注记,整体看来,黄河犹如一条巨龙,艺术性非常高。
原始地图:符号和图画
时代:从新石器到春秋(公元前23世纪~公元前5世纪)
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,华夏先民早在石器时代,就开始了绘画。而记录有地理信息的绘画,就可看作地图的原始萌芽。距今4000多年前,山东省出土的龙山文化陶尊上,绘有山、日、月的符号式图像。研究者发现,它精准地记录了画者立足在此地(今遗址)看到的地理景象:东方有山,在一年的某个早晨,太阳从山顶正上方升起。

约公元前2800~前2300年,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,有山峰与太阳的符号式图像。

虽然我国早期的地图没有实物留存,但古籍中的相关记录不少,其中最有名的是“九鼎”。根据《史记》《汉书》所载,大禹治水时,曾使用规、矩、准、绳等测量工具,测量山川地势,以疏导洪水。史书还称大禹后来铸造了九鼎,上面刻有九州图象,并记录着各地山川、物产等地理信息——它们极可能就是九州的地图。象征天下九州的“九鼎”,在夏商周时期一直是代表最高权力的镇国神器,可惜在战国末期下落不明。《尚书》还记载,西周初年周公、召公营建洛邑时,还曾绘制“洛邑地图”——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地图,但也没留下实物。
舆地图:指点江山的“操作界面”
时代:从战国到秦汉(公元前5世纪~公元3世纪)
责任编辑 / 刘莹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