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鞋 从“骨”到“金”
文章出自:博物 2019年第02期

脚踩骨头,手持木棍
人们最早开始在冰面滑行时,还没有体育运动这个概念,滑冰是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出现的。根据现有资料,最早开始滑冰的人,出现在北欧的芬兰地区。北欧的冬季寒冷又漫长,芬兰散布的大小河湖,入冬便会冰封,走在上面免不了要摔跤。

12世纪时的兽骨冰鞋
生活在那里的人们,估计很早就发现脚踩坚硬的东西,便能在冰面上滑行,速度快还省劲儿。至少在五千年前,他们在实验了各种材料后,发现动物的骨头最好用,特别是驯鹿或牛的腿骨,不仅够大够硬,而且骨头表面的脂肪微粒,还有润滑作用,并减少沙粒、冰碴粘连。
当时的冰鞋,是在骨头两端各打一个孔,穿上皮绳后捆绑在脚下,使骨头平整的一面贴冰滑行。不过骨头的接触面积大,摩擦力也比较大,蹬一脚滑不了多远就停了。想要连续滑行,还得配一根木棍,使用“撑杆滑法”——滑行时双腿并拢,手握木棍向后撑出,推动自己向前滑行。后来有人测试过,这样在冰上行进需要很高技巧,走直线还行,但拐弯很容易“翻车”。

兽骨冰鞋,需用“撑杆滑法”才能连续滑行。
骨头换铁刃,平贴改立刀
尽管如此,这种骨头冰鞋和配套的撑杆滑冰法,一直到12、13世纪还在使用,并流传到欧洲许多地方。跟几千年前比,唯一的技术升级,只是在木棍顶端装上了金属尖头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