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犀 “天煞孤星”真面目
脾气大?没那么夸张
去东非草原观光的游客,常会听到“非洲五霸”(Big Five)的说法——非洲象、黑犀、非洲水牛、狮子和花豹。先不说两种大猫,黑犀为啥能挤掉个头更大的白犀、河马、长颈鹿呢?原来这“五霸”不是按体型或战斗力排的,而是20世纪早期的西方猎人们,公认最难打、最危险的五种猎物。黑犀不到1.5吨的体重虽不及白犀与河马,但对当时徒步深入荒野的猎人来说,受攻击后暴跳如雷、横冲直撞的它们无疑更危险。
按照流行说法,黑犀性情孤僻,特别神经质;眼神不好的它们,一听到风吹草动就乱冲乱撞,攻击附近无辜路过的其他动物,甚至攻击一棵树。跟它们的大个子亲戚——公认温和友善、喜欢合群的白犀相比,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应该说,黑犀与白犀的不同性格,和它们的食性有关——白犀的主食是草,因此它们多栖息在开阔的草场上,聚成一群有助于发现危险。而黑犀的主食是树枝树叶,依赖稀树草原上一小片一小片的树林、灌丛,需要独自觅食,并时刻保持警惕。

黑犀与白犀
如果你见过非洲的两种犀牛,就会发现黑犀既不黑,白犀也不白,两者的一身厚皮都是灰扑扑的。主要的锅在白犀身上: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非洲南部的时候,听当地的布尔人(荷兰殖民者后裔)用“wijd”称呼一种犀牛,误以为是“白”(white)的意思,从此以讹传讹叫它白犀……那么另一种,干脆就叫黑犀吧!
其实这是个翻译乌龙,因为wijd的意思是“宽广”,指白犀的嘴巴呈方形,像个宽宽的簸箕。而这也是它们除体型之外、和黑犀的最大区别:黑犀的嘴巴很尖,特别是上唇加长,形成“天包地”。这种差别来自食性差异,白犀的方嘴巴像割草机一样,适合啃食地面的草;而黑犀灵活的上唇,则适合把树叶、树枝卷进嘴里。图为黑犀
如果你见过非洲的两种犀牛,就会发现黑犀既不黑,白犀也不白,两者的一身厚皮都是灰扑扑的。主要的锅在白犀身上: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非洲南部的时候,听当地的布尔人(荷兰殖民者后裔)用“wijd”称呼一种犀牛,误以为是“白”(white)的意思,从此以讹传讹叫它白犀……那么另一种,干脆就叫黑犀吧!
其实这是个翻译乌龙,因为wijd的意思是“宽广”,指白犀的嘴巴呈方形,像个宽宽的簸箕。而这也是它们除体型之外、和黑犀的最大区别:黑犀的嘴巴很尖,特别是上唇加长,形成“天包地”。这种差别来自食性差异,白犀的方嘴巴像割草机一样,适合啃食地面的草;而黑犀灵活的上唇,则适合把树叶、树枝卷进嘴里。图为黑犀

白犀
不过关于黑犀“一点就着”的传说,就有些夸张了。根据动物学家的野外观察,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能与附近的其他食草动物和睦相处,更不会动辄误伤无辜。动物园里人工饲养的黑犀,也大都性情温顺,很少发飙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