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原始制革工艺的 实验报告
标签: 博物广知
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蛮荒世界的图景:经过一番激烈角逐,原始人成功猎杀了一头鹿。现在,他不仅得到了食物(肉)、工具(鹿角),还拥有一张新鲜的鹿皮—这可是重要生存资源,可以做成保暖的床褥、衣物,也可以做成保命的盔甲护具。
但要用兽皮做东西,首先得让它由“生”变“熟”,也就是要鞣制。今天的皮革加工厂能用一系列专业操作完成鞣制,但人类祖先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,又是如何鞣皮的?《博物》对这项“高级求生技能”非常好奇。考古学家根据遗迹和遗物,推测出了原始人的制革方法,包括使用炭火的烟熏法、使用动物油脂的油鞣法、使用天然碱性物质的碱鞣法等等。这些办法究竟好不好使?《博物》编辑们亲手试了一遍。

取 皮
萌鼠凶悍 艰难剥皮
我们向老乡购买了3只人工养殖的竹鼠作为取皮对象,然而请他们帮忙宰杀时,却出人意料:老乡们杀猪不在话下,却没人敢徒手杀竹鼠。原来竹鼠看似肥圆可爱,口中一对板牙却极为凶悍。毕竟它们平时以嗑竹根为生,要是被惹急了,一口嗑断人的手指应该也不难。故而当地人杀竹鼠,都是把竹鼠关在笼子里,丢进小河溺死。这样倒是有利于保留完整的皮毛,不知原始人会不会也用类似办法来对付兔子之类的小动物?
这是3只银星竹鼠,夹杂银丝的灰色皮毛看上去颇为光洁,要是三张皮都能鞣制成功,应该够做一顶不错的帽子。沿着竹鼠腹部中线割开皮肤,然后用锋利的小刀,一点点分离皮与肉——如果要完全cos人类祖先,该用石刀进行这一步(参见本刊2017年12月号“学原始人打石器”一文),但我们这些菜鸟的手艺,跟原始人差了十万八千里,没办法,还是用现代工具开个外挂吧(图1)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