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入南海深处

“嘉庚号”是我国海洋科考的主力船只之一。
潜水器:深海实验员
我们乘坐的“嘉庚号”,是中国海洋科考的主力船只之一,船上还配有多个实验室,海上就能展开科学实验。船上总共五十来人:地质、工程、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专家有三十多人,以及二十多名船员。
这次规划的下潜点,分别在海山、冷泉及沉积物区域,一路水深都超过400米。海底探索需借助潜水器才能完成。目前科研用潜水器分三大类:一是密封舱载人下潜的载人潜水器,比如我国的“蛟龙号”;二是自主潜水器,设计好路线,放下去就能独立完成任务;再有就是遥控潜水器。我们这次使用的,就是从加拿大借来的ROPOS号遥控潜水器,它由电缆与考察船相连,通过高清摄像头传回水下实时画面。人在船上操控潜水器上的机械手,就能完成海底采样等工作。

此次使用的ROPOS号潜水器,属于遥控潜水器,能在海下完成摄像采样等工作。
冷泉区:暗黑生命绿洲
出海第二天,船行驶到南海北部的九龙甲烷礁冷泉区。这里是第一个下潜点,最大水深1135米。
海面以下,太阳光能照到的深度也就200米,超过200米就一片漆黑。按说没有光,动植物就没法生存,然而深海却并非生命禁区:这里有甲烷细菌、硫化细菌这类合成细菌,利用海底渗漏出的甲烷、硫化氢合成有机物,效果相当于植物的光合作用。在细菌们努力“生产”的基础上,深海海底形成了一个个生命绿洲,冷泉区就是“绿洲”之一。
责任编辑 / 矫天扬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