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守敬与通惠河 大运河·北京段
标签: 诗词演义
通连运河,惠利京城
公元1293年,元大都(今北京)凉风送爽,满城黄叶,正是金秋光景。城中万人空巷,百姓都围在一条横贯城区的河道两岸,欢呼雀跃——因为这条刚刚竣工通航的河道里,挤满了满载粮食货物、从江南远道而来的船只。
时已暮年的元世祖忽必烈在万宁桥上,只见粮船熙熙攘攘,沿河道驶入积水潭,将偌大的水面都遮住了。他龙颜大悦,御笔一挥,亲自给这条新河道取名“通惠河”。
在中国古代,国家从地方征调粮食,运往指定地点,称为“漕运”。粮食沉重,水运性价比最高,只有当水路运力不足时,才会以陆路辅助。因此,历代统治者都不断修建运河,以保障国家的物资供应。


隋唐以洛阳、长安为国都,因此修建了南北两段大运河,汇于洛阳,再沿天然河道向内连通长安。元朝定都北京后,改造大运河,中段不再绕道洛阳,南方物资可以直接北上,抵达河北通州(今北京通州区)。而通惠河,又将京城与通州连了起来。它的竣工彻底改善了元大都的物资供给状况,解决了首都人民的吃饭问题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