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死同穴 洞穴与汉字
标签: 文化文明

今天的中国,仍然有人住在山洞里。贵州安顺多喀斯特地貌,易形成天然洞穴,“中洞”便是海拔1800多米山腰上的一座大溶洞,里面住着20多户苗族人家,甚至建有篮球场和学校。洞中房子以竹篾编织成墙,没有屋顶,靠上面的洞顶遮风挡雨。现代人觉得穴居生活遥远而原始,因而中洞苗寨给人神秘之感,《纽约时报》还曾专门对它进行报道,称其为“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”。

洞与穴:远古的居所
美国有句俗话“live under a rock”,字面意思为“住在岩石底下”,其实是指消息闭塞、与时代脱节,像活在原始社会一样。
“岩石底下”,也就是山洞,作为天然庇护所,确实是一些古人类的住宅,比如着名的北京猿人、山顶洞人,就住在龙骨山的岩洞里。不过,天然岩洞毕竟有限,华夏文明起始时代,土筑人工地穴,才是我们祖先的主流住所。《周易》说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。”
在古汉语中,“穴”就是“土室”的意思,即穴居屋舍。甲骨文、金文中,虽然尚未发现独立的“穴”字,却有作为部首的,如甲骨文 (1)(突)上部的(2)。金文中作部首的“穴”则写作(3)或(4)。早期的穴居,多是在平地挖出向下的土穴,穴顶用木条固定,再覆盖泥土。所以(2)或(3)上面是类似穹顶的结构,下部的两点或两眼,可能是通气口或出入口。到了战国楚简上,写作(5),西汉木牍上写作(6),渐渐演变成今天“穴”字的样子。
倒是山洞的“洞”字,从水、同声,原本指的是湍急的水流,后来不知怎么就被用来表示窟窿了。我们的祖先对山洞,应该有别的文字来指称,可惜目前尚未被发现或破译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