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剖溶洞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8年第11期 作者: 刘忠亚 

标签: 自然地理   

相信各位在溶洞风景区游玩时,常会听到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解:这块石头像什么,那块石头像什么。可溶洞怎样形成?洞内的水从哪儿来、到哪儿去?洞里千奇百怪的“布景”又是如何“生长”出来的……这些导游都不会告诉你。作为《博物》的读者,当然得知道些更深层的东西!

溶洞,顾名思义是水把岩石溶解形成的洞。石头都很硬,只有容易被水溶解的岩石,即“可溶岩”,才会形成溶洞。最常见的可溶岩是石灰岩(简称灰岩),成分主要是碳酸钙。它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,能被水溶解,变成碳酸氢钙。洞就是这样溶出来的。而这个反应逆向进行的话,就沉积成溶洞内的各种景观。

灰岩再好溶解,毕竟也是石头,溶解速度很慢。想形成像样的大溶洞,一条路是耗时间,溶它千百万年。另一条路是暴力强拆——流水直接冲刷,岩石就大块脱落。这两条路往往是同时进行的。

1地表河流沿着岩层缝隙,流入地下。
2流水侵蚀、溶蚀,让岩层的缝隙不断扩大,形成洞穴。
3有些地方岩层塌陷,形成面积大、高度高的天坑或地下大厅。

灰岩是海底沉积物一层一层叠压出来的。成岩之后,依然保留着层状结构,层与层之间有缝隙,这种缝隙叫层理。最初,地表水流沿着裂隙和层理进入岩层中,逐渐拓宽这些裂隙和层面,形成了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水流通道——地下洞穴就这样长大了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