缫丝纺线织罗衣 系部汉字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8年第10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说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农历七月,气候开始入秋,到得九月,凉风送爽,正是添衣时节。衣物由纺织而成,中国作为丝绸大国,汉字中的糸部,就是一部桑蚕纺织业的词典。
“丝”字在商代甲骨文、周代金文中,都是两束丝线的象形,小篆字形也大同小异,隶定之后,楷书作“丝”,后又简化为“丝”。如果只有一束丝线,则是“糸(mì)”字,意为细丝,《说文解字》专门将它列为一部,与丝绸、纺织相关的字,多属于这一部。

东方“丝国”赛里斯

西方人为“中国制造”着迷,用中国的英文名China命名了瓷器,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。不过,更早以前,这种因果关系却是倒过来的:古罗马人曾经用另一项着名的中国特产,来称呼这个遥远的国度。

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,轻盈华美的丝绸就已经从中国传到了古希腊,被希腊人当成时尚奢侈品。到了罗马时期,文献中开始提及东方的神秘国度,名为“赛里斯”,学者认为,这个词源于汉语“丝”的音译,赛里斯就是中国。
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蚕丝妙用的国家,桑蚕业历史非常悠久。传说黄帝之妻嫘祖,是最早推广养蚕、丝织技术的人。所以后世尊其为“先蚕神”,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她。从考古实证来说,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中,就出土过丝织品残片,被认为是“世界上第一片丝绸”。甲骨文中,也有不少与养蚕缫丝相关的文字和记载。

丝是由蚕吐出的,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常识,对罗马人却是个谜。他们没见过蚕,一度认为丝是从树上抽取的植物纤维。公元174年,历史学家波桑尼雅斯在《希腊纪事》里说:“赛里斯人用来纺布缝衣的丝,不是从树皮中抽取的。其国有虫,希腊人称之为赛儿。虫之大,约两倍于甲虫。其他性质,皆与树下结网蜘蛛相似。蜘蛛八足,该虫亦有八足。虫所吐之物,类于细丝,缠绕其足。”虽然还是不够准确,但对丝绸来源的认知,已经有了飞跃。随着东西交流的逐步深入,丝绸的来龙去脉才渐渐被西方所知,并有了着名的“丝绸之路”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