妖魔鬼怪,魑魅魍魉
汉字中的鬼

鬼从何来?
鬼字的小篆①,颇有几分漫画的趣味:一个人形,顶着个大脑袋,旁边飘着一朵幽幽的小鬼火。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是这么解释的:②(甶,读作fú)象形鬼头,代表鬼的狰狞样貌;下部为③(人),是因为鬼为人所化,所以从人; ④(厶)则是“私”,有幽暗、隐秘之意,代表鬼的特性。在甲骨文中则有⑤ 、⑥ 、⑦ 等写法,除了没有“厶”之外,字形与小篆差不多,都是大头鬼的简笔画,从甶从人。

《说文》又称:“人所归为鬼。”这是解释鬼的来源。这里的“归”是死亡委婉的说法。那么到底归向哪里?古人也有解释:肉归于土,血归于水,骨归于石——创世神话中,盘古开天辟地后死去,身体化为世间万物,也是一样的思路。
血肉骨骼都融入大地了,剩下看不见、摸不着的魂魄,才是“鬼”真正的来源。如今玄幻作品有个最常见的设定:“人有三魂七魄”,魂、魄还可分离。这可不是现代人想出来的,西汉的《礼记》就说,人死后“魂气归于天,形魄归于地”,将魂与魄分开讨论。《说文》把“魂”解释为“阳气也”,“魄”解释为“阴神也”,性质一阴一阳,所以一升一降。
鬼既然源自魂魄,就应该也是虚无缥缈的。《韩非子》中,齐王问画家什么题材最好画,画家答:“鬼魅最易。”因为鬼魅没有常形,所以怎么画都有理。可是,《说文》言之凿凿,说“ ⑧(甶)”是鬼头的象形,甚至专门设了一个“甶部”。有人认为,这个鬼头其实是面具的形象,表现的是远古时代巫师戴着面具“装神弄鬼”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