邂逅新物种“红斑高山蝮”!
—通天河畔的毕业旅行(下)
标签: 动物世界

高原草甸试“蛇运”
对我而言,这是趟闲情逸致的毕业旅行。不像以前出“外勤”,总要因肩负着采集、调查之类的任务而患得患失——为发现目标物种而兴奋,为一无所获而沮丧。所以这回,我没什么特别的期待。不过,我以前在书上读到过,青海三江源有一种“高原蝮蛇”;来了以后,也听当地人说这里有一种细细小小的毒蛇,很少见——它们是一回事吗?我心想若是能碰到,好好拍些照片,顺便观察研究一番,就再好不过了。


刚到夏日寺落脚,正赶上7月初雨水多,通天河也变得浑黄。直到我住下第三天,才开始放晴。于是我一大早搭寺里的顺风车跑出好远,来到一片碎石遍布的草甸,深一脚浅一脚地蹚着草丛,想碰碰“蛇运”。
说起进山找蛇,这可是我的老本行儿——我硕士期间的研究课题,就是中国北方蝮蛇的系统分类。为这个,我几乎踏遍了祖国三北地区的各个山脉,去寻找各种蝮蛇。这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:除了天时地利,还要有足够的运气——毕竟蛇是一种神出鬼没的动物,就算所有条件都没问题,也还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心情出来晒个太阳。所以几年来我在野外找蛇,空手而归也是家常便饭。反过来,如果侥幸碰到蝮蛇,哪怕是柏油路上被车压扁的,也足够让我得意一阵子——毕竟还能提取点儿DNA做研究用。
“火焰”烧尽心头苦
这个上午,我在高原草甸上信马由缰地逛着,一边走,一边习惯性地扫视脚边的草丛和石堆。在连日来缺氧、头胀、眼痛等高原反应的折磨下,此时的我,已有几分萎靡,脚步也变得松松垮垮。无意间,我瞥见浅草掩盖下的碎石间,露出一团“火焰”!——那是一条笔杆粗细、鲜红色的小蛇,大半截身子暴露在外晒太阳,却把头埋在身子底下。我顿时来了电,疲惫感一扫而空,激动得连自己“通通”的心跳声都听得一清二楚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