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牢山寻巢记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8年第06期 作者: 胡运彪 

标签: 自然地理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2017年4月,鸟类生态学博士胡运彪来到云南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,协助朋友开展一些鸟类繁殖监测的工作。时间只有3天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搜寻鸟巢,将鸟和巢对号入座,以便之后持续观测记录。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,终年郁郁苍苍,鸟类资源非常丰富,这就和他们一起开启寻巢之旅吧。
叼着树叶准备做巢的黑短脚鹎

路边土崖,打伞寻巢

刚到哀牢山,天降大雨。深入山林不太可能了,但时间不容浪费。鸟巢并非都在山林深处,也不一定非在树上找。全世界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鸟类会在地面筑巢,比如常见的百灵和白鹡鸰。刚才上山时,我看到路边有一段两三公里的小土崖,也就一人高,崖壁上有许多凹坑,既隐秘又避风,可以说是鸟儿营巢的最佳巢址。先去那里碰碰运气吧。

“戴着太阳镜”的铜蓝鹟

雨时大时小,我们打着伞赶到土崖边,没多久就飞出来一只小鸟。“有巢,快过来!”我赶紧呼叫同伴。搜寻之下,果然在一个凹坑里找到目标。这个巢外围和内部都是厚厚的苔藓,哪怕距离崖壁只有一两米远,也很难看出是个鸟巢。巢里躺着5枚白色鸟蛋,仅小拇指肚大小。光凭卵,很难判断是什么鸟,还是得见到成鸟才行。刚才飞出来的那只离得远没看清,我们就埋伏在旁边守候,很快便看到一只蓝色小鸟飞回鸟巢。原来是铜蓝鹟!这是一种全身亮蓝色的小鸟,从喙到眼睛的部分是黑色的,好像戴了一副窄小的太阳镜。

右侧的小土崖是很多鸟儿理想的筑巢场所

接下来两天,雨一直没停。我们就对那段土崖进行了地毯式搜索,又发现了6个鸟巢。其中一个,离第一天的铜蓝鹟巢只有5米远,要不是卵上斑点有区别,还真会误以为这两个巢属于同一种鸟。铜蓝鹟的邻居是棕腹仙鹟,但确认身份却花费了不少时间。有好几回,我们都看到一只灰色小鸟从巢里飞出,来不及辨认就消失无踪。后来又见一只上蓝下黄的小鸟飞出,这才认出房主身份。棕腹仙鹟雌雄交替孵卵,而且雌雄羽色差别很大:雄鸟“背面”蓝紫色,腹部棕黄色;雌鸟则一身暗淡的灰褐色。前几次我们看到的都是雌鸟。土崖上发现的7个巢里,铜蓝鹟和棕腹仙鹟的各两个,一个属于白冠燕尾,剩下两个巢房主待定。

颜色鲜艳的棕腹仙雄鸟,雌鸟则羽色暗淡,整体呈灰褐色。
棕腹仙鹟的卵也是白色的,但钝端有了更多的棕褐色斑点。

三顾茅庐,守巢待鸟

除了土崖这块宝地,我们手上还握有当地人的线报。有人发现了一个“小黄鸟”的地面巢,内有4枚卵。光凭这些,我们也猜不出主人身份,得去实地看看。

责任编辑 / 林依婷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