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 舌尖上的汉字

先贤的吃货属性
孔子曾经曰过: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”《孟子》书中则说:“食、色,性也。”探讨人性,先贤们达成了共识:人的基本欲望,“吃”排第一。
孔子就是一个对吃非常讲究的人,他有句名言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”意为粮食舂得越精越好,鱼肉切得越细越好。“精”这个字,本来就跟吃有关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:“择也。从米青声。”择即挑拣,精字本义是挑拣过的好米。
接着这句话,孔子还大谈了一番自己的饮食观:“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”“饐(yì)”“餲(ài)”,都是指食物腐败变味,鱼肉腐烂,则称为“馁(něi)”,变质食物自然不吃。此外,颜色难看的不吃,气味难闻的不吃,烹调不当的不吃,没到该吃的时候不吃,肉的切法不对不吃,没有合适的调料也不吃。孔子的餐桌,可以说是很有规矩了。
文人墨客也爱吃。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,春景烂漫,固然喜人,可是鳜鱼肥美才是重点。最着名的吃货当属苏轼,《菜羹赋》《猪肉颂》都是他老人家的手笔。高僧惠崇画了两幅《春江晚景》,东坡先生题诗: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写画上景物,没毛病;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还带点儿哲思;“蒌蒿满地芦芽短”,似乎也不违和;“正是河豚欲上时”,人家明明没画河豚,还是想着它,吃货本性终于暴露无遗,不知惠崇大师看了作何感想。宋人习惯将蒌蒿与河豚同煮,所以苏轼会有这样的联想。《说文》在解释“蒌”时也说:“草也。可以烹鱼。”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