冢雉 心大家长,管埋不管养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8年第05期 作者: 何长欢 

标签:

绝大多数鸟类都是亲自孵卵、照顾雏鸟的,但有一类鸟却是用“挖坟”的另类方式孵蛋,而且只管照顾蛋,不管雏鸟。这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“心大家长”——冢雉。
照顾“孵化室”的雄性眼斑冢雉。

“种”下鸟蛋,“长”出小鸟

冢雉是鸡形目、冢雉科鸟类的统称,有20多种,生活在大洋洲和一些东南亚岛屿上。虽说名字带个“雉”字,长得也像雉鸡,但它们和雉科的各种雉鸡、孔雀以及家鸡的亲缘关系有点远。除了身体结构不同,它们对后代的孵育方式也十分奇葩。

每到繁殖季节,大多数鸟类都是把卵产在窝里,然后趴在卵上,用体温来孵卵。而冢雉既不搭窝,也不抱窝,而是建一个“孵化室”,孵卵利用“生物能源”的热量。

以眼斑冢雉为例,在找到配偶并孵蛋之前的几个月,雄鸟就开始了孵化室的施工。它们先是用强壮的双脚在地面不断刨土,刨出一个深约1米的大坑,接着叼来枯枝、乱叶等植物残渣扔进坑里。为了填满大坑,一只雄冢雉会把方圆几十米内的植物残渣统统运回来,这以它们的体型来说绝对是个大工程。填完坑,雄冢雉还要把挖出来的沙土再堆上去,形成一个直径约3米、高约0.6米、中间凹陷的火山状土包,才算完成。

雌性眼斑冢雉在孵化室产卵(本图),之后雄鸟会用沙土、枯枝败叶把卵埋起来,形成一个很像“坟头”的土堆(下图),冢雉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
从旱季忙到雨季来临,雄鸟建造的孵化室终于能投入使用——只有下过雨后,雨水渗入底层,枯枝落叶才会发酵,并产生热量。在孵化室内部的温度达到大约33℃时,雌鸟就会在孵化室内陆续产下一批卵,每颗卵的重量都相当于它体重的1/10!之后雌鸟就算完成了任务,扬长而去,后续填坑以及孵卵时的“日常管理”仍然由雄鸟来做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何长欢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