苔藓地毯追拍肥螈
去年秋天,浙江天目山的清凉峰保护区里已经相当凉爽。我到山里转转,发现秋意比我想象中要浓得多。我顺着溪水往山谷里走,还记得夏天的溪流可是热闹非凡,湍蛙伏在激流边乘凉,蜻蜓互相追逐着守护地盘,溪蟹不停地翻找着落叶里的食物。可如今雨水不多,溪流不再奔腾喧闹,变得温柔而宁静。蜻蜓已经没了踪影,偶尔有几只蝴蝶随风飘过,扑扇着的翅膀竟然还多有残破。

翻起一块石头,一只浑身黝黑的小家伙正趴在下面打盹儿——这就是被当地称为“小娃娃鱼”的秉志肥螈(以中国动物学奠基人秉志先生命名)。这位肥螈个儿头不大,也就一揸来长,但是吃得很肥,看来是准备冬眠了。我用相机拍了几张,水面反光加上溪流扰动,想拍出好照片实在是太难了。有心打算把它拿上岸再拍两张,但打扰人家睡觉又实在于心不忍。而且就算拿上岸,肥螈湿滑的身体肯定也会强烈反光的。




继续往前走,爬了一段山,穿过一片松林,来到一小块坡地上。坡上苔藓非常厚,苔藓间还钻出各色小蘑菇,我干脆趴在苔藓“垫子”上拍起了蘑菇。正拍得过瘾,突然感觉有个小黑影从身边爬过。转头一看,这不又是秉志肥螈嘛!这还真是我第一次见到上岸的秉志肥螈。这只肥螈比刚才那位个头还要小些,看来应该在岸上生活一段时间了,但还没长到重新下水的级别。
啥意思?没看懂?这与秉志肥螈独特的生命历程有关:作为两栖动物,它们的卵产在溪流石块之下;孵化后,带有外鳃的幼体(相当于蝌蚪阶段)会在水下生活;随着肥螈发育,外鳃逐渐被躯体“吸收”,待外鳃完全消失后,亚成体会上岸生活;它们在岸上长成足够大的成体,然后再重新下水过日子并繁衍后代。这样的生存策略,可以避免成体肥螈把亚成体当作食物吃了,同时也能减少同类的生存竞争。
责任编辑 / 唐志远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