猞猁 林海雪原任我行

昔日的拉风“猎猫”
如今想要一睹猞猁的真容,不论在野外还是在动物园都不容易。而古时候,在中国北方及邻近的中亚等地区,“豹猎”是流行的皇家狩猎活动——所谓“豹猎”,就是专门饲养猞猁、猎豹等猛兽,狩猎时放出追捕猎物,为猎人“打辅助”。
在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一幅壁画中,就有两位骑士的马背上各蹲着一只大猫:一只背朝外看不见脸儿,但从一身黄底带深色斑点的毛皮,可以看出是猎豹;另一只脸朝外,从耳尖挺立的毛簇可以判断,这就是猞猁。此外墓中的随葬品里,还有一尊女骑士造型的陶俑,身后也蹲坐着一只猞猁。到了元代,威尼斯人马可·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曾提及,蒙古宫廷中圈养的一种“山猫”捕猎技能出众,据考证也是猞猁。

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之二 。
引自 《中国美术全集(13)绘画编:墓室壁画》(2015)
引自 《中国美术全集(13)绘画编:墓室壁画》(2015)
权贵们热衷于驯养猞猁等“猎猫”,多半是出于炫富以及娱乐性——猫科动物外表威武,身手迅捷,而且猎杀技能多样,又是锁喉又是爪挠,看起来十分刺激。
不过尽管猎杀技巧一流,但其实猞猁不如猎狗好用——它们天性高冷孤僻,不会像猎狗那样对人类忠心耿耿、有组织有纪律。在古代饲养条件下,猞猁难以繁殖后代,只能从野外抓小崽回来训练。而且猞猁只吃肉不吃素,喂养起来开销巨大,也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得起。明代之后,驯养猞猁的方法就渐渐失传了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