槟榔 南国嘉果解万忧
标签: 草木庄园

两盘槟榔解恩仇
这个不听劝的刘穆之,说了不让他赴宴,却偏偏要去!刘穆之的妻子江氏,一边心中埋怨,一边不断絮叨着叮嘱丈夫,席间一定要谨言慎行。这是东晋末年的事,刘穆之彼时不过是一介穷书生,时常不修边幅,不遵礼数,往往酒醉后指点天下,口吐狂言。虽然妻子江氏知晓他的胸中确有才学,但旁人却总拿他取笑。江氏的兄弟们,也全然不把刘穆之放在眼里,总是出言侮辱,所以江氏才不愿夫君去他们那里赴宴——必定又会有一番羞辱等着。果不其然,正餐用罢,根本没人招呼他入座叙话,刘穆之也不气恼,大呼:“将槟榔来!”江氏兄弟听了,阴阳怪气地对他说:“饭后食槟榔,本为消食,汝常年饥饿,要此物何用?”



这话相当尖酸刻薄。彼时用槟榔待客已成礼仪,甚至发生过主客因槟榔反目成仇之事:主人没准备槟榔,客人感觉被怠慢,两边竟厮打起来。不过刘穆之对讥讽只当作不知,嬉笑带过。后来,刘穆之得遇明主,辅佐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,官居高位,声名显赫。此时他召江氏兄弟前来,大排筵宴,殷勤劝酒,这让他的妻舅们心怀惴惴,担心被算旧账。酒足饭饱,刘穆之却让人端来金盘,盘中满是槟榔,作为馈赠。江氏兄弟见了,口称喏喏,汗颜而退。
南蛮珍品入北国
槟榔最初在马来西亚有野生,我国则自古在海南、台湾等地栽种,汉朝时始为中原所知。彼时称作“仁频”,但这旧名不久就遭弃用,改叫槟榔了。三国时槟榔已传至两广、福建等地,东吴学者薛莹,对槟榔的形态、产地、吃法都做了详细描述。后来李时珍解释槟榔一词由来:宾与郎,皆是贵客,晋朝开始,南方招待贵客必用槟榔,所以用这二字命名。
如今也有学者研究称:槟榔一词的发音,可能源自其马来语Pinnang;而旧名“仁频”,则来自槟榔的爪哇语Jambi。起初槟榔只不过被中原人看作异方珍奇,食槟榔也仅是南蛮“异俗”而已。但到了南北朝中后期,食槟榔日渐向北流行起来。北齐曾有官员因此获罪,罪状便有“伪赏宾郎之味,好咏轻薄之篇”——学南朝人嚼槟榔,吟诵新体诗歌。而不过数年之后,北齐使者出访南陈,不但对槟榔欣然接受,还称北国再无“禁槟榔”之说了。
责任编辑 / 王辰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