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丝雀 黑暗中的活警报器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12期 作者: 晓风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经济学家总爱拿动物来打比方,比如“黑天鹅”指意料不及的突发风险,“灰犀牛”指人们熟知却被忽略的风险,当然还有股市里的“牛”和“熊”……而“煤矿里的金丝雀”,则指那些对经济波动特别敏感的指标。这是因为在历史上,煤矿工人曾把金丝雀带到井下当报警器用,甚至一度成了安全生产的标配。

美国科罗拉多州煤矿博物馆里的金丝雀笼模型。

矿下有毒谁来试

公元14、15世纪以来,欧洲由于木材渐少,人们开始把地下的煤炭作为燃料。后来随着蒸汽机的应用,煤炭更成为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“黑色黄金”,哪里有煤矿哪里就有财富。

然而开采“黑金”并不安全——在煤炭深埋地下的上亿年里,它们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,积蓄在煤层缝隙里,这些气体被统称为“瓦斯”。采煤时,瓦斯气体也随之扩散到矿道中,含量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窒息、中毒,遇上明火还可能引发瓦斯爆炸,导致伤亡惨重的矿难。

金丝雀的英文名canary来自其老家加那利群岛,中文名叫“金丝”但其实野生的金丝雀并不“金”,羽色黄、绿、黑相间。经过几个世纪的驯化,人们才培育出了金色、白色、红色等不同羽色的金丝雀品种,甚至还有卷毛的。图为:野生金丝雀
家养金丝雀

煤矿坑道本就狭窄昏暗,偏偏瓦斯气体又无色无味,难于察觉,防不胜防。为了尽早发现瓦斯泄露,煤矿工人和工程师们想了不少办法,其中之一就是靠动物报警——利用它们比人类更敏锐的感官来“试毒”,在矿工中毒之前就发出报警信号。几百年间,被带下井的动物从鸽子、公鸡、大白鹅到小狗和小马驹都有,最后脱颖而出的是金丝雀。

责任编辑 / 矫天扬 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