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纪冰河交响曲

北国之春,巨兽时代
距今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,冰川运动把地球带进了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冰期,气候比今天更加寒冷、干燥。西伯利亚的初夏,大地表面虽已冰雪消融,绿草如茵,但地下不到1米深就是长年不化的坚实冻土。

真猛犸象
猛犸象家族中最晚出现、也是最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,体型矮胖敦实,重约6~7吨。从出土的冰冻干尸上看,它们的长毛“大衣”防护十分周密,就连鼻尖、足底等部位也有覆盖。
猛犸象家族中最晚出现、也是最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,体型矮胖敦实,重约6~7吨。从出土的冰冻干尸上看,它们的长毛“大衣”防护十分周密,就连鼻尖、足底等部位也有覆盖。

披毛犀
第四纪冰期亚欧大陆的常见犀牛,重约2吨。它们与猛犸象一样身披厚厚长毛,肩部高耸的“驼峰”可以储存脂肪,侧扁的双角则能扫开干草上的积雪。
第四纪冰期亚欧大陆的常见犀牛,重约2吨。它们与猛犸象一样身披厚厚长毛,肩部高耸的“驼峰”可以储存脂肪,侧扁的双角则能扫开干草上的积雪。

洞狮
史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,比今天的狮子老虎都要高大强壮,体重可能超过300公斤。由于史前岩画上的洞狮并没有明显鬃毛,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可能不像狮子一样群居,可能是单独活动的。
史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,比今天的狮子老虎都要高大强壮,体重可能超过300公斤。由于史前岩画上的洞狮并没有明显鬃毛,古生物学家推测它们可能不像狮子一样群居,可能是单独活动的。
沿着一条奔向北冰洋的大河,一小群猛犸象也即将到达迁徙终点。除了一身厚实的长毛以及弯曲的象牙,它们长得很像今天的亚洲象,也同样生活在关系紧密的象群里。这会儿它们走累了,纷纷用长而灵活的鼻子卷起青草,送入嘴里大嚼起来——能嚼得动粗糙的草叶,是猛犸象除御寒能力之外的又一生存秘诀。只是它们不知道,象群此时已进入一头雄性披毛犀的领地,而此时正是犀牛最好斗的季节。
这头披毛犀很快出现在河边,它不顾体型上的巨大差距,跺着脚向猛犸象们示威,顶着两只尖角的大脑袋左右摇晃,喷着沉重的鼻息。还要赶路的猛犸象们不打算跟它胡搅蛮缠,索性停止进餐,继续前进。
然而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没注意到,附近的高草丛中还趴着一只洞狮。它直勾勾地盯着象群中的小象,悄悄跟了上去,准备等黑夜来临时再伺机下手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