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衣卫与东厂
明朝特务机构的来龙去脉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11期 作者: 周渝 

标签: 娱乐底片   

身穿飞鱼服,腰挎绣春刀,冷酷狠辣,威风八面……今年上映的电影《绣春刀2·修罗战场》讲的是明朝后期锦衣卫的工作与生活。影片中的锦衣卫似乎手握无限特权,然而他们却又永远受制于人、身不由己——这就对了,真实历史中,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从古至今,特务从来就不稀罕,但在明朝这近三百年间,特务系统发展得登峰造极,锦衣卫之外,还有东厂、西厂、内行厂,为何要设这么多重机构?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?

锦衣卫:大内密探花美男

锦衣卫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代就诞生了。朱元璋出身贫苦,当皇帝后为驾驭群臣,依然喜欢耍些江湖技俩,比如派人监视偷听臣子言行。他发现这招非常好用:跟大臣聊天,昨天你跟谁一起喝酒,都吃了什么菜,回家为啥发火,皇帝像神一样全知道,臣子哪能不战战兢兢。于是明太祖决定将其系统化、制度化,人员嘛,首选自己身边的侍卫。

1382年,朱元璋将掌管皇帝安全和仪仗的都尉府和仪鸾司,改组为锦衣卫。在保留原有的保镖和仪仗队功能之外,还增设了一项重要职责——“巡查缉捕”!相比一般侦探捕快,锦衣卫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绕开刑部等司法机构,直接逮捕、刑讯除皇帝以外的任何人。以前历代的特务机构,大多只负责情报,而案件的后续处理则移交司法机关。如果是司法机关处理案件,多少要依据法律,公开审理处罚。而锦衣卫办事,只用向皇帝一人汇报,他人无权过问。由于权力缺乏限制,锦衣卫往往为邀功请赏而不择手段,罗织罪名、扩大牵连范围,制造出无数冤假错案,令举国官员谈虎色变。

绣春刀:文艺雁翎刀
绣春刀作为锦衣卫的佩刀,确实见诸史料记载,但并没有明确的实物留存。一般认为它是官制腰刀的一种,但早晚期的规格可能不一致。从明代留下的宫廷绘画上看,绣春刀与普通腰刀相比,刀身相对短小,装饰非常华丽。
“绣春”之名源自杜甫的《入奏行·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》一诗。这首诗是写给唐朝一位监察御史,他曾奉秘旨远赴西南边疆考察边情、整顿防务,完成任务后回京复命献策,受到皇帝嘉奖。诗中有句“绣衣春当霄汉立,彩服日向庭闱趋”,描写的是他在朝堂上身穿绣衣、奏功领赏时意气风发的样子。明朝借此典故命名佩刀,寄望锦衣卫也如窦侍御般华服溢彩,在情报工作方面建功报国。
影片主角锦衣卫沈炼一共用过两把绣春刀,这两把刀的形制近似雁翎刀。雁翎刀因刀形与大雁翎毛相似而得名,是明清时期典型的职官佩刀(如图)。

尽管名声不好,但若论个人的颜值武功,锦衣卫确实堪比007。作为皇家仪仗队员,他们外表必须雄壮俊美,而作为皇帝保镖,又要求他们身手过硬。听“锦衣卫”这个名字就能感觉到皇帝对他们的期望,所以电影里的锦衣卫再怎么帅都不算过分。

真实历史上,锦衣卫中也有忠厚正直之士,干过利国利民的好事。比如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,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兵败被俘,身边只剩一人——锦衣卫袁彬。他不但始终追随护佑,并且力劝皇帝不要投降,还设计铲除了叛徒。在16世纪末的抗日援朝战争中,锦衣卫也曾远赴异国,探得大量重要情报,策反敌将,为大破日军助力良多。

责任编辑 / 林依婷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