挖红薯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11期

标签: 生活百科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说来惭愧,我是个超级爱吃红薯的城里人,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只听说红薯长在地下,却没亲眼见过红薯是如何生长的,更不用说亲手挖红薯了。后来倒是有几次机会,体验了下采收的快乐,但因挖掘技术不得法,挫败感也相当强烈。好在我比较乐观,屡败屡战,越挫越勇!
虽然其他昆虫少得可怜,不过这里的短额负蝗看起来依然兴旺。清晨温度低,短额负蝗的活动还比较收敛。随着太阳升高,它们纷纷爬到叶子表面尽情享受着日光浴。现在,这里是它们的天下,红薯叶上的空洞多半多是它们的杰作。
暖好身子,雄性短额负蝗开始四处走动起来,找对象。
偶尔,还能看到“没翅膀”的短额负蝗若虫,现在这个季节,也不知它能不能熬到成年谈婚论嫁。

首战输给狗

那是在2006年秋天,借上山访友的机会,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手挖红薯。我们一行6个人,外加一条土狗,溜溜达达去了当地老乡的红薯地。好“瓜”大部分都已被农民采收过,剩下些歪瓜裂枣也就随便我们这些游客采挖了。

对于那次经历,有两点我印象最深。一是因为红薯的茎叶都已经收割运走,所以找不到任何“标识”,采挖过程毫无头绪,只能随机瞎铲,完全看运气。二是我们都被狗“打败”了:我们都还在盲目挖寻、一无所获时,就听到身后传来狗发出的很响的哼唧声,扭头一看,它早已卧在地上,津津有味地啃着刚刨出来的一大块红薯。

红薯地边成片的野生葎草,俗称剌剌秧。它的茎上密布小细刺,这给挖红薯工作带来了一点儿麻烦。我们必须时刻留神,尽量别让身上没衣服遮盖的部位和葎草亲密接触。
蜘蛛也来凑热闹,抓住这难得的日光浴机会给自己“充电”。

再战,大妈压倒性获胜

转眼10年过去了,去年秋天,我获得了第二次挖红薯的机会。这次是跟随女儿幼儿园的秋游活动,其中有农场挖红薯项目。在这之前的10年中,虽然我再没涉足过红薯田,但也了解了一些红薯生长的特点,大致知道了红薯结在什么地方,如何“顺藤摸瓜”去寻找。

果然,这次实践中,我的效率比10年前提高了些。循着地里残存的茎藤定位,十有八九总能成功。尽管挖出的红薯大小不一还带伤残,但短短半小时就收获了一袋子,足有四五斤。这让我着实有些骄傲,毕竟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多数也没干过农活,挖出三五块就算不错了。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