鸳鸯阵
革新战法 荡平倭寇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10期 作者: 嗞儿歘嗲 

标签: 娱乐底片   

2017年夏天的电影《荡寇风云》,演绎的是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故事。新组建的戚家军对阵倭寇时能以少胜多,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,除了依靠严格的训练、旺盛的斗志,关键还在于新战术。这种专克倭寇的新战法,在影片中虽然有所体现,却语焉不详,现在就随《博物》一起了解一下——那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“鸳鸯阵”。

临危问世,唐氏原创

中国明朝时期,日本境内军阀混战、诸侯更迭频繁,产生了大量残兵败将和难民。许多流亡武士为了生计,纠集流民下海为盗,侵扰朝鲜和中国沿海杀人越货,史称倭寇。后来这些日本海盗又与中国的武装走私集团相勾结,势力越来越大,规模动辄成千上万,时常攻城略地、洗劫城乡。

明人所绘的《倭寇全卷》,全景式再现了倭寇登陆掳掠到被明军消灭的全过程。

倭寇各团伙虽然缺乏上层统一领导,各自为战,但每个团伙内部却组织严密、号令严明,战斗力相当强悍。与武备废弛的明朝军队相比,倭寇不仅训练有素、机动灵活,而且作战经验丰富,武器也先进许多。他们常使用弓箭、长矛和倭刀作战,并装备有少量鸟铳(由西方传入日本的先进火绳枪)。尤其是近身搏斗使用的倭刀,不但比明军的刀长(有的长达1.6米),而且十分锋利,明军兵刃常被其削断。

在多年来的交锋中,明军始终处于劣势,甚至闻风丧胆,而倭寇则常轻松取胜,进而越发猖狂。1555年夏天,还发生过一件奇葩事:一股不超过80人的倭寇从绍兴登陆,在今浙江、安徽、江苏境内暴走了数千里,打死打伤明军四千多人,还吓得有数万官军镇守的南京城城门紧闭,历时八十多天,才被占绝对数量优势的明军用火器消灭。

鸳鸯阵就是在这种态势下应运而生。这种战法最初的发明者,其实并非戚继光,而是明代的大学问家唐顺之。电影《荡寇风云》,也在对白里向他致敬了一下:戚继光请部下来家里吃年夜饭,自己却爽约,惹得戚夫人河东狮吼——迟到的原因就是去拜访唐顺之。唐顺之不但是儒学大咖,在天文、地理、军事、音律、数学、历法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诣,他曾在兵部任职,亲自参加过抗倭战斗。针对倭寇的战术特点和明军的基础条件,他提出鸳鸯阵的设想,将其写入自己的军事着作《武编》。戚继光研习后,又对鸳鸯阵加以改良,最终让它在实战中发扬光大。

责任编辑 / 孟凡萌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