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“宅狼”的必修课
《重返·狼群》里的狼学问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9期 作者: 何长欢 

标签: 娱乐底片   

有关狼的故事数不胜数,但总是被赋予太多的人性色彩。不过今年夏天上映的电影《重返·狼群》,却因还原狼性的自然本色而与众不同——它不但基于真人真事改编,而且影片中的大量素材,也是在小狼成长过程中现场实拍的。电影讲的是一位画家收养小狼孤儿、再将它放归自然的故事。女主角李微漪正是故事的亲历者,她还将这段经历写成书——《让我陪你重返狼群》。就着电影和这本书,让我们解读一下被人类收养的小狼若要回归狼群,都有哪些关要过。

从小顽皮,狩猎本能藏不住

在影片中,女画家去川西若尔盖草原写生,救下一只失去父母的小公狼格林,并把它带回成都家中,当起了“狼妈”。断奶后的小狼不但拒吃狗粮,也不满足于肉和骨头,而总是到处找零食吃,去公园遛弯儿时干脆自己捉起了鱼……

小狼这么“不识好歹”,来自它身为捕食者的天性。在自然界,幼狼出生不到一个月,就开始和同窝的兄弟姐妹一起追逐打闹、互相扑咬,甚至把身边的骨头、羽毛当作猎物搞演习,在玩耍中练习狼族的捕猎和搏杀技巧。野生幼狼要靠父母喂养半年多,不过在此期间,它们会试着捕捉鼠兔、旱獭、石鸡之类的小动物,也会练习在地上刨食,寻找能吃的野果、野菜、块茎和蘑菇。

舔火炭,打醉拳
小狼格林从没见过炭火,对火盆旁散落的炭渣格外好奇。不等我上去阻拦,它已经伸舌头舔了下那块红彤彤、暖洋洋的炭渣,接着立刻吐着舌头狂甩脑袋,然后一头扎进我放在身后的大碗,用舌头卷起碗里的“水”来降温,一会儿碗就见了底。那不是水啊,是青稞酒!不一会儿格林就打起了“醉拳”,还前腿离地蹦起来,歪歪扭扭走猫步,最后一个跟头倒在我面前。

不过这些生存技巧,哪些可以无师自通,哪些又必须父母教才学得会,就不好说了。画家的观察记录,恰好能提供一些答案。捉虫逮鸟这种入门课,连小狗都天生就会,小狼自不必说。但“尝百草”和捉鱼这种中级课程,小狼格林竟然也会本能地尝试,还成功了。后来它被带到草原,看到奔跑的鼠兔就会本能地追上去。但鼠兔一钻洞,格林就只能干着急了。寻找鼠兔的多处洞口,打草惊蛇、蹲守埋伏这种战术,还得“狼妈”来教。

作为若尔盖草原上的顶级掠食者,狼的大餐来自原羚、野驴甚至牦牛等大中型食草动物,需要团队作战才能实现。小狼春夏之际出生,长到秋天就能与家族成员一起捕猎。而面对这种高难度任务,小狼必须跟长辈学习更多东西:如何隐蔽、如何与同伴配合、如何攻击比自己强壮的猎物……对此,人类“狼妈”就无能为力了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