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女牵牛
闪耀天际的爱情荒诞剧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8期 作者: 韩枭扬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农历七夕,传说中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的约会日,正是时下流行的“中国情人节”。牵牛织女是异地恋的模范情侣吗?数千年前的古人可不是那么想的。

夜空中最亮的星

数千年前,生活在北半球各地的古代人类仰望夜空,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一颗特别耀眼的星星。它闪烁于银河西岸,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,一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,夜晚都能看到它高悬空中。

古希腊人将这颗亮星与周遭几颗小星编组,称为“天琴座”,对应着希腊神话中诗人俄耳甫斯的竖琴,亮星就是竖琴把手。而在罗马帝国时代,人们用这颗亮星修订历法,当它在特定时刻从地平线升起,就说明秋天来了。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将这颗星视为天堂的判官,巴比伦人则叫它“光之使者”,都对它高悬头顶、光华璀璨的形象心怀敬意。

夏季夜空中隔银河相望的牵牛星(河鼓二)与织女星(天琴座α),它们与不远处的另一亮星“天津四”共同组成了“夏季大三角”,是北半球夏季夜空的标志。织女星与其附近的两颗小星连成一个V字形,被中国古人称为“织女三星”,人们根据它们出现的时间,以及V字形的开口朝向来判断季节时令。

华夏先民也早早关注了这颗星。不过,我们的祖先独辟蹊径,为这颗全天数一数二的亮星,设计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身份:将它看成一位坐在织布机旁的女子,叫它“织女星”。

织女星与其附近的两颗小星,被古人打包称作“织女三星”。若将两颗小星分别与织女星连线,则能形成一个V字形。根据西汉文献《大戴礼记》描述,按照当时的历法,七月(夏末秋初)黄昏时分,织女三星V字形的开口是朝向东方的;十月(初冬)拂晓时,这个开口则朝向北方。当时的织女星,就是这样一种时令标志,当它渐渐由东向转为北向,说明时节进入秋冬,是纺织的时候了。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,因而在先秦时期,织女星也曾被视为主瓜果的星神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