萤火虫家谱

萤,“飞虫营火”
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萤火虫。在《礼记》中,“萤”被解释为“飞虫营火”,把会发光的昆虫统称为“萤”。其实会发光的虫子,可不止萤火虫一家,现在只有鞘翅目萤科下的种类,才称得上是正宗的萤火虫。
萤科可是个大家族,世界上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,热带、亚热带和温带地区,只要不是太干旱,都不难找到它们的踪影。大多数萤火虫,体型也就1厘米左右,最明显的“家族标志”是腹部末端的白色发光器。一般雄萤有两节,雌萤只有一节,荧光就是从这里发出。为适应黑暗环境,萤火虫一般还长着超大的复眼,大到几乎占满整个头部。

端黑萤的雄萤和雌萤。尾部白色的发光器,通常雄萤有两节,雌萤只有一节。雄萤的复眼更大,方便在黑暗中寻找雌萤。

水中生活的黄缘萤幼虫,体侧有多对呼吸鳃,用来在水下呼吸。
“虫”生闪耀
萤火虫属于全变态类昆虫,一生要经历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四个阶段。人们只看到成虫点亮黑夜,其实萤火虫的整个“虫生”,都光辉闪耀——有的萤火虫卵在快要孵化时,就能发出荧光了。
从卵中孵化的萤幼虫,身体扁平,体表色深,配上尾部的荧光,造型就像外星异形,完全看不出成萤的样子。按生活环境,萤幼虫可以分为水栖型和陆栖型。水中生活的幼虫,有的(如黄缘萤)每个“腹节”的侧面,长有一对呼吸鳃,因此能在水下呼吸。萤幼虫食量巨大,主食蜗牛、蛞蝓(鼻涕虫)及小型昆虫。有些种类的幼虫,在腹部末端也有发光器,但不同于成虫的“荧光条”,幼虫一般是“荧光点”。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