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车的奇幻之旅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6期 作者: 张彤彤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提到人力车,或许你马上会想起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,以及旧中国的市井百态。那时候,大家把人力车叫做“洋车”,可是好像在当时的欧美国家,并没有人力车满街跑,这是怎么回事……
19世纪末,人力车主题的日本明信片。

东西结合的“洋车”

1874年,在中国的口岸城市上海,一批人力拖拽的双轮小车出现在法租界街头,由车夫拉着客人穿街走巷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投入运营的人力车,车行老板是法国人,但车子是从日本引进的,所以被中国人称为“东洋车”,简称洋车。

当时的日本刚开始明治维新,比着名漫画《银魂》的时代背景稍晚几年。1869年,横滨的美国传教士乔纳森·戈布尔为带他患病卧床的妻子外出,设计了一台能拉着跑的“轮椅”,时常拉着妻子出来兜风秀恩爱,他也因此被视为近代人力车的发明者。一年后,东京的三位日本工匠也独立发明了人力车,并投入载客运营。

短短两三年间,载客人力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日本各大城市,推广速度简直跟今天的共享单车有一拼。在整个明治时代,川流不息的人力车是日本城市的标志性景观,让欧美外宾印象深刻。一战后随着日本的工业化,人力车逐渐淡出它们的发源地,却在中国、越南、缅甸、印度等亚洲各个殖民地、半殖民地国家继续大行其道。

洋车也有技术含量
人力车看似简单落后,但也属于现代工业产品:要让乘客坐得舒适,车座下要垫金属弹簧减震,车轮外要包裹一层橡胶,还需要轴承、滚珠作为传动部件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,缺乏现代工业产业链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,还真没法自主生产人力车。

亚洲式公共交通

其实早在18世纪初,人力车就曾出现在巴黎街头,但它在欧洲很快销声匿迹:一是运力远不如马车,二是“人拉人”即便在贵族们看来,也太不人道。过了一个半世纪,人力车却在亚洲高调复出,并融入了“亚洲式现代化”的历史进程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