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案发现场”挖化石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4期 作者: 孟溪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文化文明   

古生物工作者用小刷子一点点刷开岩石碎屑,让岩层中的恐龙骨骼化石暴露出来。这样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室内进行,如果在野外直接开挖,化石很可能会快速风化、破碎掉。
古生物工作者用小刷子一点点刷开岩石碎屑,让岩层中的恐龙骨骼化石暴露出来。这样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室内进行,如果在野外直接开挖,化石很可能会快速风化、破碎掉。

先摸骨再赌石

辽宁朝阳地区,在古生物学界是赫赫有名的“圣地”。早在20世纪20年代,这里就发现了“热河生物群”。之后的研究持续近百年,“世界第一朵花”、“长羽毛的恐龙”等世界级重要发现,都出自这里。

朝阳埋藏的化石特别多,发掘工作也一直在持续。这次我们选中一个叫上河首的小村。附近地下有大片的“泥质页岩”地层,埋藏化石的几率很大。当然挖掘之前,谁也不知道能找到什么。

农田灌溉的水沟,让地下的泥质页岩层露出一角,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。发掘面积约有二三十平方米,先清理掉地面不太厚的土壤,露出岩层。水沟边露头的岩层呈灰白色,而新鲜、未经风化的则是灰绿色、湿乎乎的。这种页岩源自古湖底沉积物,泥沙一层层积累,经过漫长年代变成一层层书页状的岩石。而泥沙中的生物遗体、遗迹,则像书签夹在岩层之中。我们“翻书”的工具,就是地质锤和小铲子。

龟类化石
原白鲟化石
狼鳍鱼化石
某种恐龙的尾椎骨化石

我们蹲在地上,把岩石一层层剥开。每掀一层,都要寻找其中的化石。确认没遗漏有价值的东西后,就把碎屑清理干净,继续剥下一层。实际上岩层里化石很多,植物碎屑、叶肢介(古代小型节肢动物)、三尾拟蜉蝣等非常常见,因为不算珍贵,这类小东西通常不保留。鱼也不少。有时掀开一“片”石头,就看到下面“印着”一条五六厘米长的小鱼。基本都是已经灭绝的狼鳍鱼,在中白垩世,它们成群生活在湖中,以浮游生物为食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