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零一种死法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4期 作者: 董子凡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文化文明   

能在死亡亿万年后获得“第二生命”,成为自己和同类们曾在地球上走过一遭的见证,形成化石的古生物可谓“死得其所”。而对古生物学家来说,研究它们的死因,是了解它们当时生活状态的一扇窗口。
贵州龙是三叠纪的一类海洋爬行动物,化石在中国贵州很常见。它们当时生活的浅海富含硫化氢沉积物,有时在地震、风暴作用下会有大量硫化氢裹挟软泥一起卷起,海洋生物随之集群死亡并被掩埋,所以才有这么多化石。

一代霸王,死于小虫

在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,12.3米长的暴龙化石“苏”傲然挺立在大厅一角。作为迄今为止暴龙装架化石中最大、最完整的一具,它是有史以来最强悍的地面掠食者,恐龙王朝的末代皇帝——自1997年被挖掘出土以来,“苏”先是被当作雌性个体,目前性别存疑。

骨龄显示,“苏”享年约28岁,是已知第二长寿的暴龙化石个体。但它死得并不平静,它的尸检报告简直让人感慨“愿天堂里没有伤痛”:在“苏”一生中,它的右肩胛骨、右臂肱骨、左小腿腓骨都骨折过,至少断过三条肋骨、两块尾椎,晚年还饱受痛风困扰……对它这样的暴龙来说,受伤、骨折是家常便饭,其中既有捕猎失误,也有同类相残。“苏”身上大部分伤口都已成功愈合,只有下颌骨上密密麻麻的孔洞,导致了它的死亡。

位居白垩纪末期食物链顶端的暴龙,种群内部的争斗是家常便饭,很可能因为互相撕咬而传染滴虫病。

起初古生物学家认为,这些孔洞是被另一条暴龙咬出来的,其他一些暴龙头骨上就有类似伤痕。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,“苏”下颌骨的孔洞与暴龙牙齿形状不符,而当时显然也没有另一种恐龙能把它咬个满脸花。2009年,美国学者索尔兹伯里和沃尔夫的研究团队,终于揭开了“苏”的死因——寄生虫感染。

在今天的鸽子、鹰等鸟类身上,常有一类名为滴虫的原生动物寄生。这类单细胞寄生虫会一点点侵蚀它们的消化道组织,甚至骨骼。暴龙作为鸟类的近亲,也免不了被滴虫寄生,“苏”下颌骨的孔洞就是它们的杰作。这头不可一世的暴龙,却被满口寄生虫搞得下颌千疮百孔,直到难以捕猎和进食,活活饿死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