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陶纪 忽冷忽热的海洋
标签: 动物世界
寒武纪大爆发之后,地球生命在生存竞争中加快演化,繁衍生息,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生态系统。在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元——奥陶纪,全球海洋尽管先后遭遇高温和冰川,却还是变得越发热闹了。

奥陶纪(Ordovician)这个名字,是由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·拉普沃思在1879年提出来的。拉普沃思在威尔士北部考察时,发现在寒武纪、志留纪两个地层之间,还有一个地层应当独立成纪,就以当地的一个古凯尔特人部落“奥陶”将其命名。在1960年的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,专家们正式把奥陶纪确定为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元。至于这个中文名字,则是从日文音译借鉴过来的。
越发绚丽的海世界
距今约4.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,地球上仍然只有海里才有丰富的生命。在浅海的海床上,海百合正顺着水流轻轻摆动,它们虽有细长的“茎”和绽放的“花瓣”,真实身份却是棘皮动物,是海星、海胆的远亲。它们旁边还生长着许多细小的“树枝”,这些不是珊瑚,而是奥陶纪常见的苔藓动物——苔藓虫。

海底还竖立着一些“贝壳”,它们也不是贝类,而是今天已很少见的腕足动物。它们用肉柄将自己固定在海底,张开硬壳露出纤毛,从水流中取食。一只三叶虫从它们中间爬过,与寒武纪的前辈相比,奥陶纪三叶虫的身上有更多尖刺,大概是为了对付掠食者。
正当三叶虫悠闲地在海底觅食时,一群星甲鱼从它们的头顶匆匆游过。与今天的鱼类不同,星甲鱼身上找不到明显的外鳃、鱼鳞和鱼鳍,倒像是一条条披盔戴甲的大蝌蚪。在它们身后,一个巨大的黑影紧追不舍——那是一条6米长的房角石。在寒武纪的奇虾灭绝后,它是奥陶纪海洋里的最大掠食者,长得活像身上套了个“冰激凌甜筒”的乌贼。作为乌贼和鹦鹉螺的远房亲戚,它也有着同样的运动方式:从脑袋旁边的喷口喷出水流,像火箭一样倒着身子游……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