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画“黄金时代”的大师们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3期 作者: 周志刚 郭莉 陈静 董子凡
标签: 文化文明

(1817~1892)
菲奇:最高产的临时工
19世纪的大英帝国,拥有享誉世界的英国皇家植物园(邱园),也有最多产的植物画家、留下万余件画作的沃尔特·胡德·菲奇。从17岁开始,菲奇在邱园画了足足40年的植物,服务过两任园长——着名的植物学家父子威廉·胡克和约瑟夫·胡克。
菲奇的画是经典风格的“植物标本画”,也就是植物的“证件照”,严谨而准确,突出植物的识别特征。作为邱园的专职画师,菲奇的主要工作是给植物学家们的着作配图,因此画出的植物特别精准,出图速度也特别快。

不过,菲奇并不是个没灵气的画匠——对他来说,对着一株花木写生不叫技术,把没有亲眼见过的植物画得鲜活又准确,才是真本领!当时植物学家从世界各地采回的标本,大都会因脱水而变形、变色,还有些甚至只有简单草图和文字描述。而菲奇只凭这些材料,就能画出一株栩栩如生的植物来,植物学家们看了都赞不绝口。这份深厚功力,是他年复一年在植物园里研究、写生磨练出来的。
然而所有这些贡献,却没能换来一张邱园的正式聘书,菲奇直到退休都是个临时工,园长为他争取政府津贴也屡屡失败。除了海量的植物绘画,菲奇也没留下什么生平故事,或许他一辈子都全身心沉浸在植物绘画里了吧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