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画 科学大树上的艺术之花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3期 作者: 周志刚 

标签: 自然地理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好看又长知识!这回我们说的不是《博物》杂志,而是“博物画”。博物画是一种自然题材的绘画,内容包括动物、植物、矿物、菌物等等。这种画既要描绘自然之美,又讲究写实、严谨,突出描绘对象的识别特征,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晶。

最典型的博物画,是17~19世纪欧美“大发现时代”的作品。当时的作者们往往身兼画师和博物学家的双重身份,兼有高超的画功和丰富的博物学知识。这些画作在当时是记录大自然的重要资料,具有很高的科学与艺术价值。

最有科学气质的画

哪种草叶能治腹泻?哪种果子吃了会中毒?光靠文字说不清楚,画成画儿就直观多了。在中世纪的欧洲、中东和中国,都有一些带插图的“草药书”,这就是博物画诞生的源头之一。找药救人来不得马虎,因此这些插图都力求描绘准确(以当时画风而言),有理有据,帮助读者辨识。不过那年月科学不发达,作者们见识有限,于是“曼德拉草的根是人形”“大海里有鲛人”之类的怪力乱神,也被一本正经地当作“现实”画了出来。

博物画的成型和黄金时代,是在17~19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。这期间,富有冒险精神的欧洲人前往远方异域,其中一些人醉心于精彩的大自然,研究当地的珍禽异兽、奇花异草,他们被称为“博物学家”。当时没有照相机,记录自己的发现又不能“无图无真相”,很多时候都离不开绘画。博物学家们或自己动手,或雇佣画家,把这些大自然的瑰宝记录在画上。这些画作既能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,又可供同行学者们研究、分析,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