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桐 红花易落叹浮名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3期 作者: 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草木ID卡

刺桐,别名鹦哥花、鸡公木,分布于我国华南及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生于林间或临海临溪处。刺桐为乔木,高可达20米,树皮灰褐色,枝上常有黑色直刺;羽状复叶,具3枚小叶,小叶宽卵形;总状花序顶生,蝶形花冠,红色。刺桐树皮可用于制作纤维制品,也可入药,具祛风除湿之效。如今刺桐常见栽种,作为行道树或用于赏花。

花似君恩恨难长

宋太宗皇帝又发火了!又要回护那个“福建仔”!深得宋太宗赏识的福建人刘昌言,因对答妥当,能揣摩圣意,竟在百日之内被连续提拔了数次,官至枢密副使。诸人多有怨声,向宋太宗进言,不可提拔太快,又称刘昌言所讲的福建话,粗鄙难明,恐奏对之间令皇帝会错了意思。宋太宗大怒道:“你们听不懂,我却偏偏能听懂!”又有人奏,刘昌言未依法度将家眷接来,皇帝并未治罪,反而下旨让刘母及妻室入京,并令沿途州县出资接待。凡此种种,非只二三事。刘昌言为答圣恩,曾在御前作诗曰:“唯有夜来蝴蝶梦,翩翩飞入刺桐花。”彼时刺桐花为南国风物,福建虽多,中原却不能得见,故而以刺桐花指代刘昌言,竟一时在士子之间风行。刘昌言自身也不避讳,后有人赠诗给他,有“诗狂多忆刺桐花”之句,也被他欣欣然领受了。

然而终究君心难测。宋太宗诛杀了权极一时的佞臣赵赞,而刘昌言偏偏曾与此人交厚。当皇帝问起谁与赵赞相交,刘昌言俯地谢罪。此事虽终究作罢,宋太宗却开始厌恶刘昌言的为人,此后君臣隔阂渐深,多有龃龉。有好事者道,刺桐花虽在枝头繁茂,红极一时,花开却不长久,又无清高品格,刘昌言以刺桐花自居,结局如落花般凄凉,怕是在所难免了。

刺桐遇荒年时,先花后叶,枝头仅有红花(丰年先叶后花见开篇绘图)。

浮名偷换品未高

生于南国的刺桐,因其叶似泡桐,枝干常生有短刺,故而得名。古人往往把叶子与泡桐相似的树木,都赋予“桐”名,实则刺桐叶为羽状复叶(泡桐是单叶),具有3枚小叶,每片小叶的长度都可达30厘米,浑圆硕大,形状与尺寸都与泡桐叶相仿。又因传说此树生于南海山谷中,于是有别名叫做“海桐”。因其花红艳,又名“赪桐”——赪读作“撑”,意为红色。虽然古人所谓的刺桐、海桐、赪桐,曾经都指同一种植物,但如今海桐、赪桐已经指完全不同的其他植物了,只剩下刺桐,作为这一植物的中文正式名。

鸡冠刺桐是刺桐近亲,在南方更为常见。它的叶片比刺桐小,而花却略大。

自魏晋时中原人已识得刺桐,赞叹其花灿红如火,并附会曰:上古炎帝居南国,五行属火,今刺桐花灿烂开处,就是炎帝的旧时领地。只不过文人很快发现,刺桐的每一朵花,在枝头开不过三五日,就会掉落,虽又有花次第新开,但这难以持久的红艳,却不是士大夫喜爱的品性。故而在唐朝时,刺桐还算新奇花木,至宋朝,则已渐渐沦落到“莫遣诗人不爱红”的境地。南宋时评定诸花品格,刺桐名列“八品二命”,和轻贱的鸡冠花之流为伍。

南国鹦哥满城红

刺桐的每朵小花,形态有些像停落枝头的小鸟,古时亦称之为“鹦哥花”;又以鸡冠色红,称刺桐为“鸡公木”。古时南人不似中原士大夫那般,爱花还要讲究品性,只看花开得热烈,就足够了。更兼刺桐依气候不同,花叶发生的顺序有别,若叶先出而花后绽,则预兆来年五谷丰登;若先花后叶,则来年往往饥荒,应早备存粮以应对。多有村落以刺桐开花预测年景,并渐生崇拜之心,故而南方多地喜植刺桐,渐成景观。据载明朝福建泉州城新筑时,环城皆种植刺桐,故而泉州又名刺桐城。

鸡冠刺桐的花,最大的红色“花瓣”其实是花萼。刺桐属植物大都有类似结构。
龙牙花也是刺桐近亲,花冠纤细,小花较刺桐而言更繁密。

虽然刺桐花每朵都开不长久,但坠落地面,满街燃红,却是别样景致,更有“树头树底花楚楚”诗句赞之。其实古人所谓的刺桐,还包括刺桐的几种近亲。如今在南方路边及园中,刺桐及其近亲鸡冠刺桐、龙牙花,都常见栽种。除却作为观赏花木,民间也常在胡椒园栽种刺桐——因胡椒是攀援藤本,需附于柱子或支架上,刺桐恰是速生树木,可以作为胡椒的支柱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