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竹声中的气候密码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2期 作者: 张彤彤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就算有雾霾,也挡不住大家过年放鞭炮的热情!最典型“中国年元素”之一的鞭炮又叫“爆竹”,暗示了它的起源——最初人们烧的是竹子。而一千多年前曾响彻冬夜的爆竹声,又剧透了当时的气候跟今天不同。

想当初,过年真的“爆竹”

过年贺岁听个响的习俗,起源于唐代。当时人们燃放的东西,既不叫鞭炮,也不叫爆竹,而是叫“爆竿”——那年月火药还没发明,过年放爆竿,就是把几根竹竿放进火里烧,听竹子受热爆裂时噼噼啪啪的响声。要想听着更爽,还可以把竹子截成一段段竹节,挂上长竿再放进火盆,造型酷似后来的鞭炮。北宋时爆竿改名爆竹,当王安石写下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的名句时,他老人家听到的还是烧竹子,纸卷填充火药的鞭炮要到南宋才普及。

虽无火药燃爆时的闪光,但在寒冷寂静的冬夜,炙热的火盆、噼啪作响的竹节,仍能带来温暖和喜庆,以及对新年的美好憧憬。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,大家就是这样过年的。

在填充火药的鞭炮出现前,人们过年燃放的“爆竹”就是直接把竹子放进火盆里烧,听竹子受热爆裂时的响声。

于是问题就来了:唐代的核心区域—黄河中下游的陕西、河南、山东几省,如今都是典型的温带气候,少见野生竹子,公园里种的观赏用竹也是现代改良的耐冷品种。那么当年长安、洛阳的普通百姓,烧着玩的竹子是从哪儿来的?

如今的普通鞭炮依然做成竹节状,也算是对当年烧竹子传统的致敬。

北方曾经有竹林

唐代的长安城,跟今天的西安市区部分重叠,位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。如今秦岭是中国的南北气候分界线,包括竹子在内的许多亚热带动植物,到了秦岭北坡就难觅踪迹。不过,这条线并非“自古以来”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