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极苔原科考记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2期 作者: 郦冰熹 

标签: 自然探奇   

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西伯利亚只是天气预报里的地理名词。然而在青年科学家郦冰熹心中,那是一片记忆满满的神奇土地。在粗犷蛮荒的北极苔原上,他度过了4个夏天科考季。
夏季的苔原一望无垠,目力所及的人造物,只有科考站的设施。

乘坐战斗民族的飞机

北极苔原很遥远。从我居住的荷兰大学城到东西伯利亚的苔原考察站,路程需要好几天。先从荷兰去俄罗斯的莫斯科,再到萨哈共和国(俄罗斯联邦的一个“邦国”)的首府雅库茨克,之后再转乘前苏联时代的老式运输机,前往一个叫“燧石”的小镇。

燧石镇荒凉破败,如果不是广场上的列宁雕像,会让人以为进入了塔伦蒂诺的西部电影世界。

这种两个螺旋桨发动机驱动的破旧飞机,是西伯利亚偏远定居点与外界连接的唯一交通方式,而且只有夏季才通航。这架运输机改成的客机,根本没考虑过客货分离。不论人还是物资,甚至是动物,都被塞在一起。穿过一箱箱的橘子、苹果和土豆,我才找到了自己的座位。航班上90%的座椅都已损坏,一坐下,整个人都嵌进椅背里,犹如坐入懒人沙发。

秉承“战斗民族”的一贯风格,此飞机对其安全性非常有信心,座椅的安全带根本扣不上。我胆小,就用陕北老汉系裤腰带的方法,把安全带打了死节,以期若有万一,还能留个全尸。

环顾四周,我发现大多数乘客却对此毫不在意,甚至起飞时,还有小孩在过道里奔跑打闹。飞机在坑洼不平的跑道上蹦蹦跳跳了几下就上了天。发动机“轰隆轰隆”的噪音让人昏昏欲睡,偶尔却有一丝清爽寒冷的空气,挤入密封不好的机舱,让我打个冷战,清醒过来。舷窗外,幽暗的泰加林逐渐变成连绵起伏的山脉,之后山脉又变成了平坦的苔原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