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槿:炎炎红日升扶桑
标签: 草木庄园
哀哉壮志托神木

朱槿,别名扶桑、佛桑花、大红花,常栽种于我国华南,以及东南、西南部分省区,北方亦常作为盆花栽种。朱槿为常绿灌木,高约1~3米,叶互生,卵形,边缘具锯齿;花单生于叶腋,常下垂,花色多样,常见红色、玫红色、淡红色、黄色、橙色、白色等;花冠漏斗状,花瓣5枚,雌蕊雄蕊合生成试管刷状。朱槿可栽培用作观赏,南方也可作绿篱栽种;花可食用,民间有时亦用花作食物染料。
日夜期盼魏帝重用的曹植,最终等来的,唯有一纸勉励之言。彼时的曹植,不过三十六岁,浮华才情之外,又多了几分老成和犀利。自曹操亡故之后,曹植便始终受着兄长曹丕的提防与打压,封地被数次改迁。直到曹丕驾崩,魏明帝曹叡继位,曹植不愿就此郁郁终老,才上书给当今魏帝。其文洋洋洒洒,从汉朝故事,到天下格局,更兼追忆昔日曹操所创之功绩,并赞宗族协力之功。其中大意,终归是请求魏帝重新起用自己,乃不负平生所学。岂料魏明帝对于他这位亲叔叔的忌惮,比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。除了回复些许无关痛痒的勉励之言,更是安插了诸多耳目,以防曹植有所图谋。
面对两代魏帝的猜忌,曹植终于心灰意冷。曾经不尚仙道之事的曹植,竟也似模似样地谈起了仙游——其中《升天行》诗言道:“扶桑之所出,乃在朝阳溪。中心陵苍昊,布叶盖天涯。日出登东干,既夕没西枝。愿得纡阳辔,回日使东驰。”扶桑,传说之中的东方神木,太阳于此地沐浴之后,乃由东方而出。曹植以扶桑神木自比志存高远,又以日出日没的急促匆忙,感叹时光流逝。魏帝见诗,只一笑而过,其中深意,佯作不知。感叹时不我待的曹植,在四十一岁便郁郁而终了。
亦花亦树若朝阳

所谓的扶桑神木,自先秦至魏晋时,一直被尊为海外奇树——《山海经》中记有扶木,其注曰“扶木即扶桑”,并称扶桑生于“汤谷”,十个太阳在此沐浴,九日居于上枝,一日居于下枝。所谓扶桑,因其叶如桑、扶摇直上而得名,不过所指的究竟是何种树木,古时典籍均语焉不详。大概传说神木,并非人间之物吧。西晋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之中记有“朱槿花”,茎叶皆如桑,枝叶婆娑,花深红色,有蕊一条,上缀金屑,日光所烁,疑若焰生。叶似桑,花如日光,这些特征与传说中的扶桑神木都颇吻合,于是此后朱槿与扶桑合而为一,到唐宋时,人们普遍认为,两个名称所指乃是同一植物了。
朱槿因其花朝开暮落,与中原常见的木槿花相似,故有“槿”名;其花朱红若日光,故而别名“赤槿”“日及”。只不过自从走出神话传说,朱槿就渐渐失了扶桑神木志存高远的喻意,反而因其花红又易凋落,常被用来比拟女子的面容或衣装,并增添了红颜易老的感慨之情。唐朝才女薛涛《朱槿花》一诗便依此意而作:“红开露脸误文君,司蒡芙蓉草绿云。造化大都排比巧,衣裳色泽总薰薰。”
责任编辑 / 王辰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