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有灵 汉字崇拜与禁忌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7年第01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今时今日,文字在大多数人眼中,只是一种记录、传播信息的工具,人们对它司空见惯、习以为常。但在古代,它却曾被视为神造之物,具有神奇的力量。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的文字崇拜,感受一下祖先对这项伟大创造的敬畏。
在摩崖石刻中,“寿”字是特别常见的题材。古人登临名山胜地,在风景优美处题写吉祥字,有借助天地、文字之灵性进行祈福的含义。这也是汉字崇拜的一种体现。

文字的神性

世界各地的古文明,都不约而同地,将文字看作神圣事物,认为它具备神性与魔力。古埃及人认为,他们的象形文字是图特神创造的,这位尊神长着人身圣鹮头,掌管知识与魔法,教给人们书写、计算和历法。所以古埃及文中,“文字”一词的含义就是“神圣的话”。古印度的梵文,也被认为出自创造之神梵天之手,是神的语言,只有属于祭司阶层的婆罗门有权学习和阅读。

而我们的汉字,更是诞生伊始,就自带神秘属性。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昔者仓颉作书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”黄帝的史官仓颉,据说有四只眼睛,上能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,下可分辨飞禽走兽的足迹。他创造出汉字,将给人间带来巨变,所以粮食直接从天上落下。而文字透露天地机密,鬼神不再独享知天机的特权,所以夜半哭泣。

汉字“惊天地泣鬼神”,如此灵异,所以,人们除了用它记事,还想借助它的神力趋吉避凶。不少有趣的习俗便由此而生。

测字:预示未来的拆字游戏

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年间,流寇四起,天下将乱。一晚,崇祯皇帝派内臣换上便服出宫,打听民间消息。内臣遇到一位测字先生,便说了一个“友”字请他测吉凶。先生问:“你要问什么事?”答:“国事。”先生说:“这个字不妙,反贼早出头了!”内臣急忙改口:“不是这个‘友’,是‘有无’的‘有’。”先生说:“更不妙,‘有’是‘’和‘月’,‘大明’去其半矣。”内臣又改口:“是‘申酉’的‘酉’。”先生说:“更加不妙,天子为至尊,剩一‘酉’字,‘尊’已斩头截脚。”说得内臣面如土色,灰溜溜地回去了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