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桃夹子进行曲
标签: 博物广知

“酒窝”石和青铜钳
坚果在人类菜单上已有万年之久。“徒口”开坚果十分费牙,为吃到坚硬外壳中香脆的果仁,古人首选随手可得的石头。各处史前遗迹显示,砸坚果的石头大都扁平,不少还带有“酒窝”状的凹槽,能够防止坚果在敲击中乱滚、飞溅。
公元前200年,古罗马出现了第一把胡桃夹子。它是青铜制的,长相与原理与现在我们用的基本一样:两个金属把手的一端被固定在一起,前端锯齿咬住胡桃,手握住末端一夹,杠杆原理放大了握力,胡桃被轻而易举夹碎。
这把胡桃夹子不但用当时金贵的青铜制造,还拥有精美的纹饰。它的出现,不光是技术进步,也表明人们的生活更“讲究”了。因为即使如今,我们若只是想吃核桃,照样可以用石头拍,用门缝夹,也不见得更费事。这意味着,胡桃夹子的实用色彩并不那么强,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浓厚的闲情逸致。

古罗马时期的青铜胡桃夹子(左),与我们如今使用的胡桃钳(右)十分相似。
木头嘴“咬”核桃
一边悠闲地欣赏精美的胡桃钳,一边用它文雅地“嗑”坚果吃,在欧洲是一项经久不衰的风尚。法国在13、14世纪制造出了大批黄铜胡桃钳后,15世纪又出现了木头的胡桃夹子。本质上它们还是杠杆钳子,也不见得比金属的好用,但是可能更好看。木制胡桃钳首选坚硬的黄杨木,足以对抗坚果,也是最佳雕刻材料。
责任编辑 / 叶哲涵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