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鱼 文鳐夜飞,弃暗投明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12期 作者: 嘉楠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博物广知   

会飞的鱼,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亦真亦幻的动物。人们知道它的存在,却总是搞不清它到底是哪种鱼。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,都曾搞出过『乌龙』。
『海错图』是清朝康熙年间,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图谱。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。时代所限,书中记述时有夸张,但妙趣横生,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。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。

红色的“飞鱼”?

在中国古代,有一种怪鱼常被载于典籍。它叫“文鳐鱼”,又名“飞鱼”,据说长有双翅,可以在空中飞。宋代的《尔雅翼》写道:“文鳐鱼出南海,大者长尺许,有翅与尾齐。一名飞鱼,群飞海上。”

在清朝康熙年间,聂璜曾两次在福建目睹到一种鱼。他认为,这就是传说中的文鳐鱼。凭什么呢?就凭它的胸鳍特别巨大,末端都超过了尾巴,而这正符合“翅与尾齐”的记载。

除此以外,聂璜还记下了这种鱼的其它特征:1.周身鳞甲皆红色。2.头有刺。这就不对了。现实中,长成这样的鱼倒是有,但绝对不会飞,也不是古籍中的文鳐鱼。

两只豹张开胸鳍,在海底相伴“翱翔”。

海底舞者,实难登天

从画中的头有刺、身红色、胸鳍长至尾部、鳍条突出等特点看,这应该是鲉形目、豹科的鱼。最有可能是中国海域的“单棘豹”。它符合所有特征。
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