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点符号为书籍锦上添花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11期

明刻本《楚辞》,其中的句读符号是多色套印的。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向文钦
断句断不好,意思全颠倒
面对文言文阅读题,“断句”是令很多考生抓狂的问题。有时一个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,那句话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。
古时行文没有标点符号,产生了许多“断句引发歧义”的段子。比如清代笑话书《增订解人颐新集》中最出名的这个:吝啬主人写了“下雨天留客,天留我不留”的诗句逐客,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“下雨天,留客天。留我不?留!”含义就完全相反了。

西周青铜文物“虢季子白盘”的铭文中有重文符号“=”,此句为“子子孙孙”。

就连《论语》也有断句争议。比如这段:“廐焚,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’不问马。”—马厩被烧了,孔子下朝回来,问:“伤着人了吗?”而不问马怎么样。这是说孔子“以人为本”,轻财物而重人命。我们今天读的《论语》,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。
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:马也是生灵,怎能不闻不问?于是产生了另两种断句法:“伤人乎不?问马。”“伤人乎?不。问马。”(此处“不”同“否”。)—都是先确定是否伤到人,再问马的情况。为了树立孔子人道主义与动物保护主义的双重典范,也算煞费苦心。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