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仙子 迷幻毒草性狂癫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11期 作者: 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天仙子,别名莨菪、米罐子、马铃草,分布于我国华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,常生于山坡、路边荒地、河畔沙石地、村口及房前屋后。天仙子为二年生草本,植株高可达1米,全株生有具黏性的毛;叶互生,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边缘羽裂或波状;花单生或聚集为蝎尾式总状花序,偏向一侧;花淡黄褐色,具紫色脉纹,花冠5裂;果实长圆形,包裹于萼内呈罐状。天仙子根、叶、种子入药,具镇痛止咳之效,也可用于麻醉,但全株有毒,应避免误食;也可栽种用于观赏。

一壶毒酒胜大军


那个杂种胡人邀兄弟们去赴宴?契丹主将听罢哈哈大笑起来。赴宴就赴宴,对方既然已经示弱,这宴会应当是为求和而设的吧?所谓的“杂种胡人”,指的正是在唐朝出任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。安禄山体态肥硕胖大,连马都骑不上去,更不用提出兵上阵了。契丹人将他视作酒囊饭袋,于是欣然去唐营赴宴。只见安禄山一脸谄媚,奉上美食歌舞,更频频劝酒。不觉之间,契丹众将无不酣醉如泥,连同他们带来的士兵也都瘫软在地。安禄山冷笑一声,手一挥,唐兵涌入营帐,将契丹人悉数拖将出去,割了敌将首级,快马送去京城邀功,其余官兵,一并扔进土坑里活埋了事。

天仙子植株高可达1米,常成丛生长(图1),村口或路边的荒地上较常见。

安禄山屡次摆出鸿门宴,坑杀了数千敌军。宴会的关键之物乃是毒酒,这正是安禄山在范阳(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)驻守期间,得自民间的土法:将燕赵之地荒山上的“莨菪”种子采下,浸于酒中,待七七四十九天之后,取浸汁混入烈性美酒之中,饮者不能知觉,便已烂醉如死。手段虽为正人君子所不耻,但安禄山就此立下“战功”,令唐玄宗对他青睐有加。

天仙子植株高可达1米,常成丛生长(图1),村口或路边的荒地上较常见。
入夏时节天仙子开花,花冠略似喇叭形而明显5裂,喉部紫褐色(图2),有人觉得此花看上去就有邪恶之感。
偶尔也有少数植株,开花黄绿色,不具明显紫色(图3),园艺应用时常将两种花色混种。
天仙子果实夏秋成熟,至冬仍在,形如小罐,在枝头偏向一侧生长(图4)。

放浪仙子迷人醉

用于制作毒酒的“莨菪”,读作“浪荡”,《本草纲目》有言:“其子服之,令人狂浪放宕,故名。”服食此物,轻者令人迷幻,眼见鬼神,常常狂奔乱走,重者不省人事,乃至气绝而亡。北宋本草学家苏颂称,此草又名“天仙子”,后人揣度,应是指服用之后产生幻觉,眼中可见天仙之故。这一名称也被今人选作了植物的中文正式名。

天仙子又有别名叫做横唐、行唐。—古时宗庙之中的大路叫做“唐”,最是神圣之所,不得搅扰,然而服用天仙子的人,甚至可以在宗庙之中横行,无所顾忌。民间亦将此草称为“野狼”,皆因服用之人如野狼一般狂暴。自唐朝以降,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天仙子毒药的记载或传说:五代十国时,民间村妇用天仙子泡酒,令前来劫掠的兵匪酣醉于地,从而保全了村寨;明朝恶僧武如香,用天仙子辅以妖术,致人昏迷发狂;清朝白莲教徒,用天仙子制作毒酒,迷杀百姓,劫掠财物。而最知名的莫过于《水浒传》中,制作蒙汗药酒,天仙子是最重要的配料之一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