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镠与杭州 造一座宜居都市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9期 作者: 赫连镜繇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文化文明   

农历八月十五前后,是着名的“钱塘看潮”时节。千年来,钱塘江口的人们同时纪念两位历史人物:一个是“潮神”伍子胥,另一个则是实力治潮的“钱王”—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。正是这位低调的诸侯,兴修水利、发展贸易、保境安民,将杭州由深受水患之苦的海边小城,一步步改造成繁华都市、人间天堂。

“天堂”的水患

常言道: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杭州跨吴山,连西湖,临钱塘江,自两宋以降,街市繁华,商贾云集,池苑如画,游人如织,是中国知名度最高、最为人向往的城市之一。

“苏杭”虽然地理位置相近,但杭州成为“天堂”的时间,却要比苏州晚得多。因为直到唐朝末年,它都还被致命的水患所困扰。

钱塘江最大潮发生在每年中秋前后,它需要同时满足天文、地理的诸多条件才能形成。在钱镠治潮之前,古代钱塘江口没有可靠的水利工程,大潮常常造成严重灾害。而今它更多地作为一种奇观,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赏。

杭州正处在钱塘江特殊的喇叭形入海口附近。外海的潮水每年都会倒灌进钱塘江口,波涛激荡,形成特大涌潮,将地势低平处统统淹没。直至唐代,这水患都并未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。每当大潮来袭,千里沃野就变成一片泽国,当地虽然有些民间兴修的防汛设施,却也难与强悍的潮水相抗。

五代十国时,杭州迎来了“命运的转折”。唐末诸侯纷起,江浙一带,一位名叫钱镠(音“留”)的豪杰建立了“吴越国”,以杭州为都城。普通行政区变成京师重地,水灾这种心腹大患,就必须根治。解决“钱塘潮”,立刻被钱镠列为日程表上的头等大事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