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简之争
标签: 文化文明

2015年,导演冯小刚在政协会议上呼吁:让部分“最有含义的繁体字”回到课本里,使小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传统。冯导还举例论证:“亲爱”的繁体写法是“亲爱”,简化以后,就变成了“亲不见、爱无心”,顿失情味!
冯导的例子,其实是网上的一个老段子:“汉字简化后,亲(亲)不见,爱(爱)无心,产(产)不生,厂(厰)空空,圣(圣)不能听也不能说……买(买)成钩刀下有人头,进(进)不是越来越佳,而是往井里走。可魔仍是魔,鬼还是鬼。”
这个段子还不时被加上“一位台湾朋友说”的前缀,似乎大陆地区通行的简体字就是“没文化”,而港台所用的繁体字才“有内涵”,似乎简体字就远离了中华文化,传统的血液只在繁体字中流淌……

元代的《古今杂剧》与《京本通俗小说》,里面都有大量俗体字,如“龙”“刘”“风”“晴”“岚”“雁”“词”等。这是民间传抄过程中自发进行的汉字简化。
先做加法,再做减法
简体字真的背离传统吗?倒也未必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亮有一计